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脓疱病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疱性脓疱病的常见病原体),A族β-溶血性链球菌(非大疱性脓疱病的常见病原体),或者二者混合感染。与各种皮肤疾病相关的轻微擦伤和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皮肤。这些细菌定植,然后渗透到皮肤表层,首先出现一个小的红色斑疹(表面平坦的皮肤色素改变),并很快变为水疱。[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病原体,在非大疱性脓疱病中更常见。[8]

病理生理学

大疱性脓疱病是由葡萄球菌产生的剥脱性毒素引起的,这种毒素包含作用于桥粒芯糖蛋白1(一种在分子中起结构性作用从而使表皮细胞聚集在一起的肽键)的丝氨酸蛋白酶。[10]这个过程使得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在角质层下由毒素作用产生的空隙间扩散,使得表皮在颗粒层下方分裂。[11]大水疱随后在表皮中形成,并伴中性粒细胞出现。通常情况下,细菌会迁移入大疱的腔。病变进展的这种机制可以解释人体通常是如何阻挡外界物质通过表皮浅层进入皮肤。在大疱性脓疱病,大疱破裂很快,造成浅表糜烂和黄色痂皮,而在非大疱性脓疱病,链球菌通常产生红斑基础上的厚壁脓疱。非大疱性皮损在组织学上是由血清和角化不全组织分解不同阶段产生的中性粒细胞形成的厚痂。[12]

分类

临床分类

大疱性脓疱病:大疱是直径大于0.5cm内含液体的空腔皮损。

非大疱性脓疱病:无大疱的脓疱病。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