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鉴别诊断

疾病
体征 / 症状
检查
体征/症状

典型的症状为当季第一次日晒后瘙痒性丘疹、斑块、水疱或红斑。

通常紫外线照射后 1 至 4 天出现,但有时几分钟之内就能出现。以后再次受到紫外线照射,皮肤表现出“硬化”(体征和症状减轻)。[10]

检查

发作形式和病变的多形性通常足以临床鉴别,然而大疱性多形日光疹可能与急性晒伤相混淆。

大部分受累人群的光试验结果可能为阴性。[10]

皮肤活检显示明显的乳头状真皮水肿,伴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光毒性皮炎

体征/症状

由系统或局部使用光敏剂造成,结合日晒,导致显著增强的晒伤反应。[10]

与光毒性相关的全身性用药包括胺碘酮、多西环素、灰黄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和氟喹诺酮等等。[12]

呋喃香豆素是一种局部光敏剂,很多植物(包括柑橘类水果、无花果、芹菜、香菜等等)中均有发现(植物日光性皮炎)。

佛手柑内酯是佛手油的光毒性成分,许多香水中均有发现(伯洛克皮炎)。

几小时即可发作,无需既往过敏史。

由长波紫外线辐射诱发。

长波紫外线与中波紫外线不同,能穿透窗户玻璃。

检查

临床鉴别通常是可能的,尤其是外用光敏剂诱发的情况,通常出现片状或线状分布。

当不能确诊时,可采用光试验,以低于预期剂量的长波紫外线出现红斑。[12]

皮肤活检一般没有帮助,因为组织学发现可能与急性晒伤难以区分。

光敏性皮炎

体征/症状

通常表现为光照部位的瘙痒、鳞屑样红斑疹。

可能与外部或内部触发有关,分别造成光敏性接触性皮炎或光敏性药物反应。

光敏性反应与常见的防晒霜成分氧苯酮,以及口服药物(包括噻嗪、硫胺、磺脲、吩噻秦)有关。[12]

仅发生于既往致敏的个体,且可能会延迟 14 天发作。[10]

检查

根据瘙痒的主要症状和典型的湿疹样外观,通常临床足以鉴别。

通过光斑贴实验可以确诊,仅在被辐照侧显示阳性反应。[12]

皮肤活检显示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相似的组织学特性,包括海绵层水肿和真皮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紫外线回忆反应

体征/症状

发生在既往晒伤部位或化疗或抗生素治疗(最主要是甲氨喋呤)后的紫外线照射治疗的部位。

暴露于刺激性药物后几天、几周甚至几年(某些情况下)都可能不会出现回忆反应。[20]

可能出现红斑和水疱/大疱相似的表现。

检查

通常足以进行临床鉴别,因为紫外线回忆和增强反应与急性阳光暴露无关。

皮肤活检显示与晒伤相似的凋亡角质细胞。

体征/症状

通常在日晒后出现经典的颊部红斑(蝶形红斑)。

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光暴露部位。

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周不等。

通常表现为皮肤异色症(色素/萎缩性改变和斑驳的外观),偶尔出现丘疹和鳞屑。[12]

其他皮肤和系统性症状可用于临床鉴别。

检查

通常临床足以鉴别。

皮肤活检显示出苔藓样反应模式,特别为胶体结构、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空泡样变化、基底膜增厚、血管和附件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皮肤酸性粘多糖沉积。免疫荧光研究可能显示 C3、IgG 和 IgM 在真皮-表皮交界处粒状沉积。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