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Fitzpatrick 皮肤分型、光敏药物、故意晒黑以及未使用防晒霜或使用不当。

光暴露

应确定既往日晒、白天日晒和其他危险因素。

缺乏防晒保护

应确定防晒方法、衣服穿着和其他风险因素。

皮肤不适感

皮肤出现紧绷感和烧灼感是特征性表现。

瘙痒

瘙痒和触痛比较常见,是对皮肤辐射温热升高的感觉。

皮肤触痛

瘙痒和触痛比较常见,是对皮肤辐射温热升高的感觉。

温热感

瘙痒和触痛比较常见,是对皮肤辐射温热升高的感觉。

红斑

暴露于日晒部位的红斑是晒伤的标志。晒伤体征和症状可能在紫外线过度照射 2〜4 小时后开始出现。红斑持续出现的峰值时间为 12 至 24 小时,但疼痛、不适以及其他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其他诊断因素

慢性光化性损伤

光暴露部位雀斑和雀斑样痣,伴有或没有日光性角化病的红斑、鳞屑,表明反复过度暴露于紫外线辐射造成慢性光化性损伤。个体发生光老化和皮肤肿瘤的风险增高。

不适感、发热、畏寒、恶心和头痛

这种系统性表现可能与严重晒伤有关。

水肿

也可能会出现水肿和水疱/大疱。大多数晒伤随着脱皮而消退。

水疱/大疱

也可能会出现水肿和水疱/大疱。大多数晒伤随着脱皮而消退。

危险因素

Fitzpatrick 皮肤分型 I-III

皮肤光类型反应可用于划分急性和慢性紫外线辐射造成的个体风险。这些分类由个体固有的色素沉着、晒伤反应和晒黑反应决定。[1]皮肤类型为 I 至 III 的个体以及那些皮肤特别白皙、红发或金发的晒伤患病率始终最高,受到阳光照射的长期影响发生皮肤肿瘤和光老化等疾病的风险最大。[7][15]

光敏药物

局部和系统性使用类视黄醇可能会降低抵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光毒反应与胺碘酮、强力霉素、灰黄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关。[12]

故意晒黑

在一项大规模的调查中,10% 的受访者表示在一年内至少晒伤 4 次。[7]在一次沙滩调查中,70% 受访者表示他们来到沙滩是为了晒黑或维持晒黑。[16]

不使用防晒霜或使用不当

据估计,50% 的美国白人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或躲避阳光照射。[17]此外,几项研究已经证明,人们使用防晒霜的量明显少于达到所指示的防晒系数所需的量。[18]

不明智的日光暴晒

其他暴晒形式包括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的高峰时间段进行室外活动、不穿戴防晒服以及购买劣质防晒霜。

未满 6 月龄

未满 6 月龄的儿童容易晒伤,应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19]

免疫抑制

与疾病或药物相关的免疫抑制可能降低对日光相关皮肤问题的抵抗力。[19]

皮肤癌病史

有皮肤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能风险较高,即使他们的肤色比患癌症的家族成员深。[19]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