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晶状粟疹是最浅层的一种粟粒疹,小汗腺管阻塞时出现在角质层。[1] 晶状粟疹最常见于以下情况:发热性疾病,封闭式服装阻止湿热散发(例如被包裹的婴儿),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晒伤后,以及母亲发热的情况下娩出后不久的新生儿。[1][3][6][7][9] 此外,晶状粟疹也与高钠血症有关,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是如此。[10][11]

对于红粟疹,小汗腺管阻塞发生在表皮生发层。[1] 红粟疹最常见于在湿热环境中穿封闭式服装的情况下,发病率可高达 30%,最高发病率出现在暴露于热带环境 2 到 5 个月后。[12][13]

深部粟疹的小汗腺管阻塞发生在真皮表皮交界处,发生于多次红粟疹发作后。[1] 深部粟疹通常仅见于热带环境中。[1]

病理生理学

粟粒疹的主要发病过程是小汗腺管破坏。[14] 过度出汗导致角质层水分过多,进而导致末端汗管阻塞。[15] 但是,仅仅出汗不足以造成小汗腺管破坏和粟粒疹。皮肤表面氯化钠浓度升高、高湿度以及封闭式服装可能造成角质层浸渍,从而引发小汗腺管破坏;紫外线辐射对表皮细胞造成的损伤也会引发小汗腺管破坏。[14] 也有证据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可能大量出现在浸渍且堵塞的皮肤上)会产生一种多糖物质,该物质可能会阻碍皮肤排汗。[16][17] 在高钠血症的情况下,由高钠含量引起的小汗腺管破坏可能导致晶状粟疹。[11]

分类

临床分类[1]

粟粒疹是根据小汗腺管的阻塞水平进行分类的:

晶状粟疹

  • 其特征是无症状的质脆小水疱,在暴露于诱发因素数天至数周后大量出现。晶状粟疹是最浅层的一种粟粒疹,此时小汗腺管阻塞发生在角质层。[1]

红粟疹

  • 其特征是出现丘疹,伴有瘙痒、针刺感、烧灼感或刺痛感,呈阵发性,存在诱发出汗的刺激因素时会加剧。[1][2] 对于红粟疹,小汗腺管阻塞发生在表皮生发层。[1]

  • 红粟疹的特征是红色非毛囊性丘疹,中心有一小水疱,位于摩擦和闭塞部位。[1][3]

深部粟疹

  • 常见于湿热环境,发生在多次红粟疹发作之后。小汗腺管阻塞发生在真皮表皮交界处。[1] 这种变异型的特征是躯干和四肢上出现无症状的肉色丘疹,伴无汗,可能导致高热和中暑衰竭。[1][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