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大量出汗、温度和湿度过大、封闭式服装、发热性疾病、红粟疹反复发作以及紫外线照射。

非毛囊性小水疱和丘疹(所有类型)

非特异性体征。然而,由于粟粒疹累及的是小汗腺管,而非毛囊,所以所有类型的粟粒疹都有非毛囊性病灶。[1]

无症状的出疹(晶状粟疹)

晶状粟疹的小疱疹没有症状。[1]

透明的非炎性小水疱(晶状粟疹)

晶状粟疹与透明的非炎性小水疱相关。 住院发热患者的晶状粟疹[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住院发热患者的晶状粟疹资料由 Brian L. Swick 提供,获准后使用 [Citation ends].[1]

质脆的小水疱(晶状粟疹)

晶状粟疹是质脆的小水疱,轻轻摩擦即可破裂,流出透明的液体。[1]

阵发性瘙痒和刺痛(红粟疹)

红粟疹的主要症状是阵发性瘙痒和疼痛,在出汗时会加剧。[1][2] 由于该症状,红粟疹通常被称为“痱子”。

红色丘疱疹(红粟疹)

非特异性体征。然而,红粟疹与红斑相关,这一点与晶状粟疹和深粟疹不同。[1]红粟疹[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红粟疹资料由 Brian L. Swick 提供,获准后使用 [Citation ends].

无汗症(深粟疹)

深粟疹的一个主要症状是累及部位有严重的无汗症。[1] 无汗症可以严重到诱发中暑衰竭(又称热带无汗性衰弱)。[1][25] 红粟疹也可伴有受累部位的间断性无汗症。[1][2] 但这些无汗症发作往往比深粟粒疹的无汗症要轻。[1]

代偿性多汗(深粟疹)

深粟疹经常伴有面部、腋窝、手部和脚部的代偿性多汗。[1]

肉色丘疹(深粟疹)

非特异性体征。深粟疹为位于深层的丘疹。[1]

其他诊断因素

脱屑愈合(晶状粟疹)

晶状粟疹愈合时有“糠状”脱屑。[1]

无力和不适感(深粟疹)

深粟疹引发的中暑衰竭(热带无汗性衰弱)可引起无力和不适感。

呼吸困难(深粟疹)

深粟疹引发的中暑衰竭(热带无汗性衰弱)可引起呼吸困难。[1]

心动过速(深粟疹)

深粟疹引发的中暑衰竭(热带无汗性衰弱)可引起心动过速。[1]

高热(深粟疹)

深粟疹引发的中暑衰竭(热带无汗性衰弱)可引起高热。[1]

危险因素

大量出汗

各种粟粒疹的主要致病因素都是过度出汗导致角质层水分过多,进而导致末端汗管破坏。[14] 此外,过度出汗增加表皮中的氯化钠浓度,进一步导致角质层浸渍和末端汗管破坏。[14]

由于过度出汗而浸渍的皮肤含有大量表皮葡萄球菌,产生一种阻塞末端小汗腺导管的多糖物质,促进痱的形成。[16][17]

总是与粟粒疹相关。

温度和湿度过高

温度和湿度过高引起的大量出汗造成粟粒疹。

总是与粟粒疹相关。

封闭式服装

使用封闭性衬垫和塑料包裹膜可引发粟粒疹。[18][19]

封闭式服装引起的大量出汗造成粟粒疹。

在室外工人和包裹的婴儿中,是粟粒疹的常见相关因素。

发热性疾病

发热性疾病引起的大量出汗造成粟粒疹。

见于住院患者的特殊相关因素。

红粟疹反复发作(对于深部粟疹)

深部粟疹通常只会在红粟疹长时间持续和/或多次复发后出现。[1][4]

通常仅见于热带环境。[1][4]

在新生儿中罕见。[3]

紫外线辐射

晒伤可以造成角质层末端的汗管破坏,对部分晶状粟疹的发生存在一定作用。

紫外线照射的表皮细胞会受到角质层中新旧角质细胞的挤压。这些细胞造成角化层内的末端汗管开裂,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使得汗水积聚,造成粟粒疹。[14]

新生儿

4.5% 的新生儿发生晶状粟疹,4% 的新生儿发生红粟疹。[5]

新生儿晶状粟疹的发病机制包括:a)出生后前 2 周汗管不成熟;[6] b)在特定病例中产妇发热;[3] c)羊水和皮脂创造出了潮湿封闭的环境。[3]

胆碱能药物

小汗腺受到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该纤维能释放乙酰胆碱,引起出汗。因此,胆碱能药物引起出汗增多;在某些病例中已经证实其与粟粒疹的发生有关。乌拉胆碱是一种能诱发出汗的胆碱能药物,与晶状粟疹发病有关。[20]

异维 A 酸

角质层变化能造成末端小汗腺管破坏和痱发病。异维 A 酸是一种维生素 A 衍生物,可以改变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已经证实与晶状粟疹形成有关。[21]

多柔比星

已经证实多柔比星与晶状粟疹有关。[22] 人们认为与使用多柔比星相关的表皮剥脱、蜕皮和溃疡可能会造成益于晶状粟疹发生的环境。[22]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后曾发生过晶状粟疹。[23] 据推测,葡萄球菌毒素造成表皮弱化,引起末端汗管破坏,为晶状粟疹形成提供了潜在空间。[23]

特应性皮炎

有报道称,有基础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发生了红粟疹。然而,这种关联很弱,因为病例报道中的患者在澳大利亚一座矿山工作时曾反复暴露于热带湿热条件下。[2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