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在女性中,遗传易感性和激素暴露增加(通过怀孕、使用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治疗或内分泌功能失调)是黄褐斑病因的关键因素。[8]男性可能患黄褐斑,但在这些患者中,激素暴露似乎并未起到重要作用。化妆品和光毒性药物暴露可在男性和女性中引起黄褐斑。[9]紫外线照射在该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日照增加的人群更有可能出现黄褐斑。

病理生理学

黄褐斑是由真皮和表皮的黑素生成和蓄积增加所致。黄褐斑患者的皮肤活检显示,黑素细胞和充满黑素的巨噬细胞(噬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此外,可能存在含有大量黑素小体的后期黑素细胞,它们是负责黑素合成的细胞器。[3]在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过度表达。VEGF 被认为可能与黑素细胞行为有关。[10]在黄褐斑患者中,日光性弹性组织变性增长 83%,事实上疾病的进展也与日晒暴露的累及有关,这是该病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11]与皮损周围未受累的皮肤相比,在黄褐斑患者皮肤中发现某些病理变化,包括光损伤、血管形成、炎症反应和黑素生成活动。[12]

分类

组织学亚型[2]

  • 表皮型:最常见类型;表皮黑素增加,真皮上部仅有少量黑素细胞;在Wood灯检查中颜色变化增强

  • 真皮型:整个真皮中存在许多噬黑色素细胞;Wood灯检查时,颜色变化不增强

  • 混合型:表皮黑素增加,整个真皮层可见大量噬黑色素细胞;Wood灯检查时,呈点状增强

  • 不确定型:见于 Fitzpatrick V 或 VI 型皮肤(皮肤有极少量灼伤或从未灼伤)的人群;Wood灯检查没有帮助。

临床亚型[3]

  • 面部中央:累及前额、面颊、上唇、鼻部和颏部

  • 颧部:累及上颊区域

  • 下颌:累及下颌骨分支。

Fitzpatrick 皮肤型分类

  • I 型:肤色白、总是容易晒伤、从不晒黑

  • II 型:肤色白、总是容易晒伤、很少晒黑

  • III 型:肤色白、很少晒伤、逐渐晒黑

  • IV 型:肤色浅棕、很少晒伤、经常晒黑

  • V 型:肤色棕、很少晒伤、大量被晒黑

  • VI 型:肤色深棕或黑、从不晒伤、大量被晒黑。

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 (MASI) 评分

该分类法主要用于研究和提供黄褐斑严重程度的量化指数。虽然,MASI 评分是项主观测量,但是近来研究表明,该评分法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4]

  • 累及面积 (A):包括分析 4 个区域的分析,含前额 (f) 30%;右颧部区域 (rm) 30%;左颧部区域 (lm) 30% 以及颏部 区域(c) 10%。对黄褐斑累及面积按数值 0~6 评分。

    • 0 = 无受累

    • 1 =<10% 受累

    • 2 = 10%~29% 受累

    • 3 = 30%~49% 受累

    • 4 = 50%~69% 受累

    • 5 = 70%~89% 受累

    • 6 = 90%~100% 受累

  • 颜色深度 (D):按数值 0~4 评分。

    • 0 = 无

    • 1 = 轻微

    • 2 = 轻度

    • 3 = 显著

    • 4 = 最大值

  • 均一性 (H):采用与颜色深度相同的标度,按数值 0~4 评分。

然后,按以下公式计算 MASI 评分:0.3 A(f) [D(f) + H(f)] + 0.3 A(rm) [D(rm) + H(rm)] + 0.3 A(lm) [D(lm) + H(lm)] + 0.1 A(c) [D(c) + H(c)]。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