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吸入性损伤通常由明显暴露于有害的吸入物质(例如,来源于工业事故或住宅火灾)造成。虽然暴露和损伤可能显而易见,但单一事件可能会发生多种有毒物质同时吸入,这种情况更难辨识。由于暴露场所内的环境变化迅速,因此看似同样暴露的人实际上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损伤。住宅火灾的常见致病因素包括热、取代氧气的惰性气体(例如氮气、氢气、甲烷)、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氰化氢、氨、二氧化硫)和颗粒物质(灰尘和烟雾)。[1][10][11]工作场所暴露随行业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因此需要获取暴露地点的特定物质的安全数据监测表的历史记录。暴露持续时间和强度也是确定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

病理生理学

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反映了吸入暴露的异质性。吸入损伤的大类包括热损伤、窒息、全身性毒性作用和直接损伤气道。[11]尽管火灾时温度极高,但火灾中的干燥空气能基本不保留热量,热量会在上气道内快速消散。因此,热损伤通常只发生在最上面的气道,造成水肿和气道不畅。[2][12] 蒸汽损伤是例外,在这种情况下,蒸汽的巨大热容量会超过气道的散热能力。[13]当高浓度的惰性气体取代氧气时,会造成单纯的窒息。被吸收的组织性窒息剂(例如一氧化碳和氰化氢)与脱离暴露环境后发生的损伤相关性更强,能中断细胞氧输送产生长期代谢影响。[11][14] 被吸收的许多其他气体会引起全身性毒性和炎症。在烧伤患者中,由于皮肤烧伤,有毒物质可经体表吸收,导致急性肺损伤在这一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15]此外,气态和颗粒物质能造成气道细胞直接损伤,导致支气管收缩、水肿、上皮细胞死亡和腐肉形成、气道廓清减少及气道廓清。[1][11]

分类

吸入性损伤的类型[2][3]

并不存在真正的分类方案,但吸入性损伤通常分为三类,且各类间可有重叠或交叉:

  • 热损伤

  • 局部剌激性损伤

  • 全身毒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