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吸入性损伤可呈现出一系列症状,轻则出现轻度咳嗽,重则出现迅速呼吸道损害并导致死亡。有效治疗的关键是对吸入暴露的各种后果作出预测和早期识别。许多治疗方法都是支持性治疗,但某些并发症(例如一氧化碳中毒)有特定疗法。对于不太严重的患者,可能只是进行简单观察并建议避免再次暴露。但其他患者可能需要危重患者支持性治疗,例如插管、机械通气、高压氧疗、静脉复苏和血液动力学支持。

上气道管理

作为初步评估和治疗的一部分,应仔细评估患者保持气道通畅的能力。若患者出现精神状态下降且气道反射差,或者病史和检查提示出现威胁通畅性的损伤,应立即气管插管 (ETT) 保护气道。出现吸入性损伤的患者的气道通常难以保护,若预计可能发生 ETT 置入失败,则应做好对气道进行外科手术的准备。应小心地保护 ETT,以防意外拔管。若初步评估提示无需气管插管,则应频繁再评估。

细胞窒息剂

为了防止并发持续性和迟发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应对一氧化碳 (CO) 中毒进行治疗。[20]为了缓解缺氧并促进一氧化碳的消除,应对所有患者提供高流量辅助氧疗。高压氧也有使用,但存在争议。[20][21]尽管有人建议将其用于怀孕患者或重症疾病患者(昏迷、惊厥发作、心血管病、酸中毒),但这些特定人群高压氧疗的疗效并不清楚。[20]有证据表明高压氧能短时间缓解认知后遗症,也能在 12 个月时缓解认知后遗症。证据 B虽然经常提到氰化物毒性,但它在吸入性损伤方面的真正作用尚不明确,且其治疗仍存争议。[19]有些国家能买到由硝酸戊酯、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组成的“解毒剂试剂盒”,但其使用应非常慎重,因为在一氧化碳中毒时,要禁用硝酸酯类药物,而大部分吸入性损伤患者都会出现一氧化碳中毒。如果吸入性损伤患者疑似出现氰化物中毒,则建议采用静脉注射 25% 的硫代硫酸钠和羟钴胺素(氰化物的直接粘结剂)治疗。

下气道损伤

导致水肿、腐肉形成和支气管收缩的下气道细胞损伤会对吸入性损伤的患者造成气道廓清。这种下气道损伤主要通过支持性疗法来治疗。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肌疲乏和呼吸衰竭迹象。(在未患有上气道疾病的情况下)这些患者应在需要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支持,甚至可能需要插管来进行机械通气,不管是否出现上气道损伤。应按需使用吸入性 β-受体激动剂扩张支气管,例如喷雾舒喘灵(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痉挛有新证据显示患者还可能通过其抗炎属性获益。[23]其他疗法(例如肝素、生育酚和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正在积极研究中。[24][25][26] 应通过增湿输送氧和积极的肺部净化来提高气道清除。

实质性肺疾病

应根据临床表现,采用氧和正压通气对肺实质损伤患者进行支持性治疗,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可能会加剧肺实质损伤。合理的措施为,采用潮气量低(理想体重乘 4-6 cc/kg)的容积转换型通气,并避免高平台压力 (>30 cm H2O),已证明对非选择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益。[27]证据 A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压力转换型通气来实现类似的生理学目标。虽然正在研究数种治疗方法(例如维生素 C、肝素、β 激动剂、皮质类固醇、抗凝血酶-III、低氧性衰竭用体外膜肺氧合),但大规模临床试验尚未证明任何一种有效。[24][25][26][28][29][30]

其他考虑因素

应评估和治疗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合并症或损伤。各种疾病的疗法常常矛盾(例如用于皮肤烧伤积极大剂量输液和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守输液疗法),临床医生必须为每个患者认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这些患者经常出现疼痛和焦虑,应接受止痛治疗。镇痛剂适用于减轻气管插管、组织水肿、同时发生的外伤和皮肤烧伤的不适感。阿片类药物具有缓解呼吸困难的额外好处。由于可能发生呼吸抑制,因此应密切监视未进行气管插管通气的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持续静脉注射吗啡或芬太尼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镇静和抗焦虑也适用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丙泊酚、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是常用药物。

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的危重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非常高,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手部卫生、抬高床头、导管护理、深静脉血栓预防和胃酸抑制。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