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尿布疹最有可能由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引起。关键刺激物是尿液和粪便中的湿气以及粪便酶(尿素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其他潜在刺激物包括尿布成分、尿布本身产生的摩擦、看护者重复擦拭该区域或使用婴儿护理产品。[9]被认为是潜在抗原性触发源的一次性尿布成分包括染料、香料、橡胶、胶水和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化学品。卫生纸上的防腐剂也可能是致敏物。[10]

感染可加重或导致尿布疹。主要感染性病因包括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道病原体。涉及到的其他感染性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HS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蛲虫和疥螨等寄生虫;以及导致体癣的其他真菌。

潜在的皮肤病,例如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婴儿臀部肉芽肿、苔藓硬化症和婴儿颗粒性角化不全,也与发生尿布疹相关。

不常见的病因包括营养缺乏、囊性纤维化、尿素循环缺陷、免疫缺陷和组织细胞增多症。

病理生理学

粪便酶类以及来自尿液和粪便的湿气是封闭的尿布区域发生免疫反应的触发因子。与戴尿布相关的皮肤 pH 值升高会进一步激活这些酶类。[11]由此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破损。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涉及在再次暴露于刺激因子后 12 至 24 小时内产生皮疹的免疫反应。[1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