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确定出血源后,可能需进行后续治疗。在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的情况下,通常将诊断方法与治疗结合进行。病情稳定期间或稳定之后,建议转诊给消化外科医师和消化内科医师。

支持性治疗

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后,根据失血程度,可能需要通过插管进行气道保护与支持。评估患者循环状况,关注失血程度、血压和脉搏。支持性治疗包括根据指征给予静脉输液和输血,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继续按需给予支持性治疗。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出现不稳定血管发育不良性出血的患者应首先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以排除十二指肠远端近侧的出血源。若结果为阴性并且继续出血,则应行肠系膜血管造影(采用或不采用栓塞术),以确定和控制出血源。该技术通过使用栓塞术或注射血管收缩剂,可实现治疗目的。

若不具备血管造影条件,则可考虑结肠镜检查或手术。 结肠镜检查时,可能需要采用电烙法、光凝固、夹子或肾上腺素注射来治疗病变。 由于右半结肠壁更薄且穿孔风险更高,因此建议仔细治疗。 电烙法使用热探针使出血病变处凝结。 光凝固使用氩和钇铝石榴石激光,且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特殊培训。 在血管发育不良的潜在治疗中,氩光凝固是一项新型技术。 不过,应注意,关于氩光凝固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短期有效性方面的证据很少,且中期至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清楚。[41]结肠血管发育不良氩等离子凝固的内镜检查图像[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氩等离子凝固的内镜检查图像获得患者许可;GNU 自由文档许可证 [Citation ends].

仅发生危及生命的大面积出血且几乎无法通过介入性内窥镜检查或栓塞术缓解症状的患者适合进行手术。 手术时,在盲目行结肠次全切除前应行术中肠镜检查协助出血定位。 理想情况下,应在切除术之前确定出血部位。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复发性出血仍然常见,这是由于可能仍存在未发现的病变。 最后,手术死亡率较高,因此仅在尝试完所有其他选择后才进行手术。

血流动力学稳定

若患者具有稳定的气道和生命体征,则大部分出血将自发停止。 建议采用择期结肠镜检查确定出血源。 手术期间,可能需要采用电烙法、光凝固、夹子或肾上腺素注射来治疗病变。 若内窥镜检查为阴性并且继续出血,则最好采用肠系膜血管造影(采用或未采用栓塞术)来诊断和治疗出血。 此外,在设备条件允许情况下,无线胶囊镜检查也是用于确定出血源的良好选择。

若不具备血管造影条件或不成功,但患者适于进行手术,则可考虑手术。 若患者不适合行手术,可选择药物治疗,但极少研究支持药物治疗且结果各不相同。[42] 不同剂量的雌激素、沙立度胺和奥曲肽作为可能的治疗,[43] 均可互相交替使用。研究显示,生长抑素类似物(包括奥曲肽)对血管异常增生性病变有效。[44]

再出血

若再次出血,建议再次行介入性结肠镜检查。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