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存在

粗大的曲张静脉、发现红痕征以及食管下1/3的曲张静脉和出血风险具有最强的相关性。

肝硬化

5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6]

更严重的肝脏疾病

血清肝功能检查为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50%~85%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6]

酗酒

慢性酗酒是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发展的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果联合酗酒则发病率增加。

腹水

是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表现,也是静脉曲张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

蜘蛛痣

多发的蜘蛛痣是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特征之一,蜘蛛痣的数量和大小与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有大量大蜘蛛痣的患者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将增加。

海蛇头

腹壁血管侧支开放是重要的临床体征之一,也是重度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结果。

黄疸

可提示肝病处于进展阶段。

脑病

是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表现,也是静脉曲张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

呕血

通常发生于活动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无活动出血的静脉曲张患者则不会出现。

黑便

通常发生于活动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无活动出血的静脉曲张患者则不会出现。

便血

通常发生于活动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同时可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合并HIV感染

乙肝或丙肝合并HIV感染可加快慢性肝病患者向肝硬化发展恶化的进程。

其他诊断因素

脾大

脾大患者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原因在于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血流瘀滞和血细胞在脾内堆积。

危险因素

门静脉高压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根本原因是门静脉高压导致门体侧枝的形成。尽管当肝静脉压力梯度 (HVPG)>5 mmHg 且<10 mmHg(亚临床门静脉高压)时,有小部分患者可能发生静脉曲张,[15]但静脉曲张主要是发生在 HVPG>10 mmHg 时。在多项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将 10 mmHg 定义为有临床意义门静脉高压的阈值。[6]在大部分患者中,门静脉高压症继发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任何病原的)导致的肝硬化。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病是肝硬化的最常见原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日益常见的肝硬化原因,[16][17]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也是重要的原因。自身免疫性肝病、血色病和Wilson病也可能导致肝硬化,少数情况下其他已知可导致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如布加综合征、骨髓及外骨髓增殖性疾病和肝结节病同样可能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展。

粗大的静脉曲张

多个研究表明粗大的曲张静脉比细小的曲张静脉更容易出血。[18]

曲张静脉大小是预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重要的因素,粗大的曲张静脉每年出血率高达15%。[3]

红痕征

内镜下见到红痕征(沿曲张静脉长轴表面分布的鞭痕样标记)被表明可预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增加。[3][4]

Child-Pugh分级

失代偿性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B或C)被表明可预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增加。[3]

腹水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更高。腹水被认为是门静脉血流增多和食管曲张静脉压力升高的一个体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中约半数合并腹水。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