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可以自行终止的事件,因此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治疗更多是针对基础心脏疾病。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由于死亡风险增加,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方案。相反,那些没有相关心脏疾患的人群被证实死亡率并不升高,因此,通常需要对心脏疾患进行进一步确认。非持续性宽QRS波心动过速的评估[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非持续性宽QRS波心动过速的评估由贡献者提供 [Citation ends].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和左心室功能不全,需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实施进一步侵入性操作前,如植入装置等,应当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还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关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的治疗使用在国际间存在差异,但已由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学专家组共同制定关于预防由室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指南。[24]

有症状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有极少数无心脏疾患的NSVT患者出现症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术。药物治疗时的一线用药包括鈣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一般鈣受体阻滞剂存在应用禁忌时,例如哮喘)。当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无效时,首选导管消融术。若鈣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滞剂的治疗无效,且患者不适合接受导管消融术或消融术无效时,可以使用氟卡尼和普罗帕酮治疗。

电解质紊乱

无论是否存在心脏病,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的是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和低镁血症,均可能诱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因此电解质紊乱必须有效纠正。

心肌梗死后

早期再灌注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 NSVT 的总患病率。[8]优化的药物疗法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和他汀类药物,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33][34][35][36][37][38][39]除此之外,ω- 3脂肪酸可以作为辅助治疗。[40][41]在心肌梗死后出现有症状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用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42]证据 A 但是,一些随机试验发现,胺碘酮不能改善临床结果。除此之外,胺碘酮的许多副作用限制其在许多临床情况下的应用;因此胺碘酮的应用并不广泛。

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和抽烟)也需要通过周密计划的锻炼、饮食和减肥计划得以解决,从而进一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43][44]证据 B

推荐在心肌梗死后出现 NSVT、射血分数 (EF) 为 40% 或以下且在电生理检查中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应用 ICD。[45]不推荐早期常规植入 ICD。[46]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以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总死亡率和心脏性猝死率。[38][47][48][49]利尿剂对死亡率没有影响,通常给予利尿剂以减轻体液过剩的症状。

对于 II/III 级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35% 的心衰患者,可推荐植入 ICD。[50]在无合并症且预期寿命在2年以上的心衰患者中,植入ICD会具有额外的获益。可能减少ICD植入带来的生存获益的情况包括:慢性肾病、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尿素氮升高[9.6到17.9mmol/ L(27-50 mg / dL)]。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植入 ICD 要取决于心脏功能和症状,而并非是否出现 NSVT。[45]

对于一些心衰患者,特别是那些存在心源性猝死风险和左室收缩功能紊乱的患者,可使用心脏再同步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 CRT) 设备,通常与 ICD (CRT-D) 联用。[51]CRT 设备旨在通过提供更多的左心室协调收缩来改善心脏功能。然而,频繁发作的 NSVT 或频发室性早搏会干扰设备的正常功能。

特发性或肥厚型心肌病

对于特发性心肌病合并射血分数≤35%,心功能级II/III的心衰患者,推荐植入ICD。对左心室功能良好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心肌病患者不推荐植入ICD。

具有以下主要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之一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包括心脏骤停,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原因不明的晕厥,一级亲属中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室间隔厚度超过30mm,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NSVT,运动后低血压,需要考虑植入ICD。其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心房颤动、心肌缺血、左室流出道梗阻、高风险基因突变以及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患者。[24]

如果患者有一个确定的基因突变,但没有明显的疾病的迹象,没有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仅需要密切观察,而不需要限制活动。[5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