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婴儿喂养障碍的预后取决于其病因。大多数障碍在性质上存在多种因素,最好由多学科团队进行治疗,这有可能包括安排儿科医生负责一般性和神经发育评估,安排儿科肠胃病医师、营养师、行为心理医生、言语和语言治疗师以及职业病治疗师。[7]欧洲研究组支持跨学科方法,据其报告,在 2~5 年的随访后,他们发现 73% 的患者(其中有半数患者在未满 1 岁时转诊)均可通过团队干预来治疗。[2]

生理学异常

在大多数神经发育正常的婴儿中,GORD 倾向于自发缓解;在意大利开展的研究中,88% 的随访婴儿的情况在 12 个月内得以改善。[28]如果症状在 24 个月内未改善,则建议进行重新评估。[25][45]但是,有一项研究发现,虽然经常反食的 6 月龄婴儿在长到 18 月龄时就不会出现此情况,但是与未患婴儿反流的对照组相比,拒食现象会更为常见(比值比 4.2)。[45]GORD 症状的严重性与之后的儿童期内拒食程度向来无关。[64]当症状持续 18 个月以上时,婴儿更有可能出现与成人一样的 GORD 症状。

在年龄大些的儿童中开展的研究发现,在服用 12 周奥美拉唑后,92% 的患者的中度 GORD 症状获得改善。[10]对雷尼替丁无反应的患儿,奥美拉唑可缓解症状。[10]有关婴儿群体中维持抑酸疗法的必要性,目前证据有限。

在 1 岁以下婴儿中,通常不考虑手术,因为 GORD 的自然病程会在前 18 个月内随时间推移而好转。在病情确实发展到需手术程度的儿童中,已知的症状缓解率从 57% 至 92% 不等,已知的死亡率从 0% 至 4.7% 不等(通常因基础疾病情况不同而变化)。[10]

解剖学异常

虽然外科矫正后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长期随访,以监测可能会随婴儿的成长和发育而出现的问题,但是外科矫正术的预后普遍良好。[40]根据接受手术的年龄,婴儿还可能会出现需要干预介入的行为问题。

在原发性问题的外科修补术后,会出现某些并发症(例如 GORD、狭窄和瘘形成)。[23]

短肠综合征是肠道切除术的并发症(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最为常见),与吸收不良和线性生长欠佳相关。与保守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婴儿相比,这些术后婴儿在18 月龄需要管饲和反复入院的风险要高得多。[24]

神经发育、神经以及神经肌肉异常

获得口舌运动技能的正常发育有一些时间关键性的窗口期。例如,正常发育的儿童群体中,通常在约 6 月龄时引入固体辅食;如果在 10 月龄后引入固体辅食,拒食就会更为普遍。[9][17][26]

当婴儿具有严重的神经发育延迟时,早期营养干预有助于重量和线性增长。[38]生活质量评估显示患者和家庭对营养干预都做出了很好的反应。[38]

免疫学异常

牛奶蛋白过敏往往在幼年时期即会消退,1 岁儿童中有 45% 会出现对牛奶蛋白耐受,2 岁儿童中为 60%,而在 3 岁儿童中为 85%。[14]与牛奶蛋白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结果阴性的过敏症儿童相比,该项结果为阳性的过敏症儿童将需要更长时间才会耐受。[20]1 至 2 岁后,在儿科医师监督下,通常可以中断限制性饮食。乳糜泻等障碍具有终生性,但是对限制饮食的反应良好。

行为性疾病

在没有专业人员意见的情况下,在 67% 的儿童中,许多看护者用来鼓励进食的行为(例如提供偏爱的食物,当儿童拒绝进食时无意识地对儿童给予更多关注),实际上会强化儿童的负面行为。[1]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