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埃里希体病和边虫病都是经蜱传播的动物感染,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节肢动物蜱叮咬哺乳动物宿主这样一个循环来维持。

主要致病病原体为:

  • 查菲埃立克体:人嗜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HME) 的原因[2]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嗜粒细胞/粒细胞边虫病 (HGA) 的原因[3]

  • 尤氏埃立克体:人尤氏埃立克体病 (HEE) 的原因。[4]

发现这个科还有其他两种细菌偶尔与人类疾病相关:腺热新立克次体 (Neorickettsia sennetsu) 和犬埃立克体,后者是犬埃立克体病的病因。自 2009 年以来,已确定另外两种与人类病例相关的病原体:鼠埃立克体样病原体 (EMLA) 和米库尔新埃立克体 (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

美洲花蜱(美洲钝眼蜱)是美国查菲埃立克体和尤氏埃立克体的主要载体,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则经由黑腿蜱(肩突硬蜱)和西方黑腿蜱(太平洋硬蜱)传播。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ck ID

迄今为止,已有 4 例输血相关性嗜吞噬细胞边虫病例。[21]

病理生理学

根据使用动物源性和人源性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以及为急性致死性和慢性感染开发的鼠类动物模型,阐释了发病机制。[22][23][24][25][26][27]

埃立克体和无形体种属是专性细胞内 α 变形杆菌,生活在靶细胞的吞噬体泡中。埃立克体种属的靶细胞一般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无形体种属的靶细胞为所有细胞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骨髓源性细胞。

在蜱中,细菌可跨虫期传播(即当幼虫变为若虫以及若虫变为成虫时,可通过蜱的发育阶段在蜱媒介中传代)。蜱叮咬后,细菌通过感染的若虫或成虫进入人体;需要 24 至 48 小时的附着才能发生感染。疾病可能或不一定由感染引发。在此期间,蜱吮足血,将感染细菌的唾液注射到宿主体内。现已证明,来自查菲埃立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糖蛋白都能异位至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与启动子和内含子区域结合,可能调节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28][29]

人嗜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HME)

  • 查菲埃立克体借助 E 和 L 选择蛋白,通过一个 120-kD 表面暴露糖蛋白附着在宿主细胞上。[30]

  • 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细菌被内化。 它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以及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生成,从而在细胞内环境存活。[31][32][33] 在吞噬体内存活需要从细胞内获取铁。[34]

  • 能在细胞内存活的其他机制包括抑制干扰素γ信号传导途径(Janus 激酶和 STAT 途径),这需要激活细胞内杀伤机制。[35][36]

  • 根据少量的人类数据和疾病的鼠科动物模型,组织病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免疫反应有关,导致肝脏中淋巴组织细胞血管周围浸润和形成不良的肉芽肿、小囊泡性脂肪变态、脾脏和肝脏肉芽肿/局灶性坏死。

  • 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髓系增生;极少病例为增生减低。

  • 重度病例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噬血细胞现象、弥漫性肺泡损伤。

  • 如果累及 CNS,可能表现为脑膜脑炎,伴有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37][38][39][40]

  • 在致命性 HME 动物模型中,可以发现CD8 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导致的 TNF-α水平偏高。[41]

人嗜粒细胞/粒细胞无形体病 (HGA)

  • 吞噬细胞借助 P 选择蛋白附着在多形核中性粒细胞上。[42][43]

  • 吞噬体融合受到抑制,并且通过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可降低具有杀菌作用的活性氧中间物浓度,从而增强细胞内存活。[33]

  • 稳定 bcl-2 蛋白,可抑制凋亡。[44][45][46]

  • 还表现出干扰素γ信号传导通路受到抑制。[36]

  • 组织病理学发现肝脏中存在由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构成的斑片状炎性病变,伴有肝细胞坏死。

  • 与 HME 一样,在其他器官(例如肺和脾)中发现了其他炎性病灶。[37][47]

人尤氏埃立克体病 (HEE)

  • 人类中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然而在人类中,靶细胞也是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分类

系统分类[1]

无形体科细菌的分类学系统:

  • 查菲埃立克体:人嗜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HME) 的原因[2]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嗜粒细胞/粒细胞边虫病 (HGA) 的原因[3]

  • 尤氏埃立克体:人尤氏埃立克体病 (HEE) 的原因。[4]

自 2009 年以来,已确定另外两种与人类病例相关的病原体。鼠埃立克体样病原体 (EMLA) 和米库尔新埃立克体 (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

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印地安那州、密西根州和北达科他州均报道过鼠埃立克体样病原体 (EMLA)。[5] 所有病例均报道了在明尼苏达州或威斯康星州接触到了蜱。还报道了用于该细菌的鼠类动物模型,组织病理学与 HME 病例中的描述非常类似。[6] 病原体通过肩突硬蜱传播。

欧洲已报告 8 例米库尔新埃立克体 (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其中 6 例有免疫抑制证据。其中 5 名患者使用多西环素治疗后恢复,1 人死亡。病例均使用 16S rRNA 基因的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 进行诊断。未从任何病例获得分离株。该微生物属于无形体科,其靶细胞似乎是循环中的粒细胞。[7][8][9][10][11] 亚洲也有已证实的感染记录;其中,中国报道了 7 例。[12] 2014 年 8 月,波兰报告了 5 例无症状感染。通过对在蓖子硬蜱流行的森林地区工作的无症状个体收集血样、然后对血样进行 PCR 扩增,最终确诊这些病例。[8]

发现这个科还有其他两种细菌偶尔与人类疾病相关:腺热新立克次体 (Neorickettsia sennetsu) 和犬埃立克体,后者是犬埃立克体病的病因。这些细菌尚未作为人类病原体予以充分研究,本文不做讨论。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