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感染是鹦鹉热衣原体所致,这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胞内的革兰阴性菌。[1]与鸟类接触似乎是主要的感染危险因素,例如宠物鸟的主人、动物园或宠物店的工作人员、兽医、家禽和野生动物工作者以及诊断实验室工作人员易被感染。[14]人类感染也可能由间接的环境暴露造成。[14]

人类感染鹦鹉热衣原体与接触鸟类和哺乳动物有关,这一点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便已为人所知。[15] 但是,大约 25% 的患者否认有过接触史,说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接触过无症状但受感染的鸟类或哺乳动物。[14]

大多数感染是通过暴露于鹦鹉目鸟类(特别是虎皮鹦鹉和玄凤鹦鹉)获得。 不过,非鹦鹉目鸟类(最常见的是鸽子)也是一个感染源。 也有来自家禽、自由放养鸟类、猛禽和岸禽类的传染记录。[14]

职业原因暴露于商业养殖火鸡、其他家禽和哺乳动物或者感染组织能诱发鹦鹉病。[7] 鸭子、火鸡和其他家禽饲养场中已有疫情暴发的报告,屠宰场工人和接触过野生鸽子的人群也可能遭受感染。[1][6][7][16][17][18][19][20][21][22] 还有报告显示,飞禽秀和兽医教学医院也有疫情暴发。[23][24][25]可感染家禽和鹦鹉目鸟类的特定菌株的致病性更强。[1][7]

目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十分罕见,如果能传染则会造成更严重的疾病。[6][26][27]

病理生理学

鹦鹉热衣原体具有独特的双相发育周期,包括传染性原生小体 (EB) 和复制型网状体 (RB)。EB 黏附于宿主细胞,既可以被内源性吞噬,也可以通过尚未明了的受体介导途径进入细胞。一旦进入细胞,病原体在细胞内形成包涵体,溶酶体无法有效融合这种形式,进而保证包涵体的存活。该病原体能产生形成包涵体外膜的蛋白。EB 转化成 RB,通过二分裂方式复制,进而产生中间体,染色质在中间体里凝聚形成 EB。EB 通过胞溶作用或包涵体胞吐作用从宿主细胞中释放,此过程不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并随后可感染邻近的细胞。这在感染后的 36 到 48 个小时内发生。[1]

鹦鹉热衣原体能够在允许细胞系(包括 HEp-2 和布法罗绿猴细胞)中培养,但是培养时必须特别小心,因为容易产生悬浮颗粒。对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 HEp-2 细胞,通过衣原体脂多糖单克隆抗体偶联异硫氰酸荧光素进行染色 (1000X)[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对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 HEp-2 细胞,通过衣原体脂多糖单克隆抗体偶联异硫氰酸荧光素进行染色 (1000X)由 Deborah Dean 教授提供;经允许使用 [Citation ends].

感染通过空气悬浮颗粒或直接接触粪便、鼻分泌物、鸟羽或组织传播。 目前此细菌有 8 种已知的基因型,而且可能有更多;所有基因型的病原体都可以传播给人类。[14][13] 其潜伏期为 5 至 14 天。[14]

较长的发育周期和此病原体的长期存活能力可能会导致发生慢性感染、更广泛的肺部或全身性疾病,以及抗生素药物治疗方案失败。 某些菌株还被认为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因此,成功治疗需要使用更长时间的抗生素,但部分患者仍然会发生持续感染。 已报告对阿奇霉素具有耐药性的病例。[28]

由于缺少流行病学研究以及评估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导致无法了解感染的持续性和复发性程度。

分类

分类学[3]

目:衣原体目;科:衣原体科;属:衣原体属;种:鹦鹉热衣原体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