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抽搐性运动障碍是一类临床疾病,严重程度从轻者出现轻度、偶发性的抽搐,至重者出现 Tourette 综合征。[2][12][13] 抽动障碍可能为原发性,也可能继发于基础疾病。[1][14] 抽搐性运动障碍多为原发性的,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原发性抽搐可为特发性或遗传性:

原发性抽搐

  • “一过性抽搐”/暂时性动作或发声抽搐(<1 年)

  • 持续性(慢性)动作或发声抽搐(>1 年)

  • Tourette 综合征(特发性或遗传性)

  • 病因不明的抽搐性运动障碍(例如,18 岁后抽搐发作)。

可导致继发性抽搐的情况:

  • 感染(例如脑炎、克雅氏病和风湿性舞蹈病)。 有矛盾的证据表明,抽搐和复发性 A 族链球菌感染之间存在关联。[15]

  • 药物滥用(兴奋剂滥用最为常见)

  • 药品(如,拉莫三嗪)[16]

  • 毒素(例如一氧化碳)

  • 头部创伤

  • 卒中

  • 代谢及内分泌疾病(妊娠舞蹈症、甲状腺毒症)

  • 神经退行性变性(亨廷顿病、Wilson 病)。

病理生理学

有假说提出,抽搐性运动障碍是由基底神经节障碍导致动作和边缘系统去抑制化造成。 这一假说得到许多神经影像学和动物研究的支持,该假说表明,Tourette 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涉及原发性动作、继发性动作和皮层到基底神经节躯体感觉的反射机制。[17][18] 小鼠模型的临床前研究显示了 Tourette 综合征存在小胶质细胞失调的证据。[19]

抽搐类型似乎由纹状体对应的躯体组织中的局灶性去抑制部位决定,而皮质激活似乎决定了个体抽搐的时间。[20] 成人 Tourette 综合征中,可见皮质 - 纹状体 - 苍白球 - 丘脑白质通路结构异常。 此外,皮质 - 纹状体、丘脑 - 皮层和丘脑 - 壳核通路异常均与抽搐严重程度成正相关。[21][22] 几项磁共振成像 (MRI) 脑容积检查发现,重度抽搐患者常出现感觉运动皮层变薄和尾状核减小。[23] Tourette 综合征患儿的 MRI 表现包括眼眶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双侧白质体积较小,后丘脑、下丘脑、中脑的灰质体积较大。[24]功能性 MRI 数据表明,皮质下传入至初级运动皮层异常和前运动皮层的输入之间的关系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5]

Tourette 综合征中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功能障碍似乎涉及一系列不同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乙酰胆碱等。[26][27][28]

抽搐性运动障碍常见于多个家庭成员,说明这些疾病有遗传基础。但是,关于先前发现与抽动障碍有关的一些基因的作用,存在相互矛盾的数据。一项对 465 例慢性抽动障碍先证者(93% 患有 Tourette 综合征)和来自 412 个家庭的父母以及一些兄弟姐妹先证者进行的研究并未发现在这些人群中存在之前所涉及的神经递质相关候选基因的证据,其中所涉及的基因包括 DRD2、HDC、MAO-A、SLC6A3/DAT1、TPH2、COMT、GABRA2、SLC1A1 和 HRH3。此外,该研究未对以下方面提供支持:先前涉及的候选基因 BTBD9、CNTNAP2、DLGAP3、SLITRK1 和 TBCD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来自 Tourette 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前几个 SNP;来自 Tourette 综合征的第一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前五个连锁不平衡非依赖性 SNP;或 SLITRK1 候选基因。[29]

许多研究者认为,Tourette 综合征可能不遵循单基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模式,而是由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导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ourette 综合征的遗传学机制较为复杂,并且可能与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和 ADHD 等其他精神疾病重叠。[30]研究还关注影响基因表达的潜在表观遗传因子。已改变的多巴胺能基因表观遗传调控似乎在 Tourette 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发挥作用。有人提出,多巴胺能基因甲基化水平短期改变可能会导致抽动波动,这反过来又影响纹状体和丘脑-皮质输出途径中的强直和阶段性多巴胺能信号传导。[31]

有假设认为,免疫机制对抽搐性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也有影响。 母亲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与后代 Tourette 综合征的高发病率有关,尤其是雄性后代。[32][33] 发病情况也可能与个人免疫因素有关。此外,A 族链球菌暴露或感染已被证实与抽动障碍和 OCD 有关。[34][35]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抽动障碍或 OCD,被称为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pa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 PANDAS)。[15] 为消除特异性病因(即链球菌感染),并关注症状的初期表现,PANDAS 标准已被修改。 扩大其范围后这一临床病症被称为“儿科急性发作性神经精神综合症”(PANS),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的快速变化不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还可能包括许多生理应激因子。[36] 术语“儿童急性神经精神症状”(CANS) 也用来形容这种表型,通常由神经科医生使用,但其诊断范围更广泛,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急性发作的感染性、感染后、药物性、自体免疫性、代谢性、创伤性、精神性或其他因素相关的症状。 此外,PANS/CANS 的初步诊断标准中已经将抽搐删除。[36][37]

分类

临床分类[1][3]

简单的动作抽搐

  • 鬼脸

  • 眨眼

  • 头部抽搐

  • 耸肩

  • 腹部紧绷

  • 踢腿。

简单的声音/发音抽搐

  • 嗅闻

  • 打鼾

  • 清嗓

  • 吠叫

  • 嗅吸

  • 咳嗽。

复杂的动作抽搐

  • 摇头

  • 跳动

  • 单脚跳

  • 折手指

  • 接触

  • 跳跃

  • 摩擦

  • 模仿动作(模仿他人的姿势)

  • 秽亵行为(表现出猥亵的姿势)。

复杂的发声抽搐

  • 吹口哨

  • 发音不规则包括语音或语调改变

  • 打嗝

  • 难以理解或无意义的话语

  • 言语污秽(言语下流或说脏话)

  • 模仿言语(重复别人的词或短语)

  • 言语重复(重复自己的话,尤其是最后一个音节)。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