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任何增加中枢神经系统 (CNS) 突触内 5-羟色胺浓度的药物均可能导致发生 5-羟色胺中毒。[1][3]此类药物包括治疗目的是增加 CNS 5-羟色胺水平的药物(例如抗抑郁药),以及意外发生中毒的药物(例如阿片类镇痛药)。与 5-羟色胺中毒相关的药物如下。由于新药不断进入市场,所以此列表并不详尽。[4][5][6][7][13][14]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例如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或艾司西酞普兰

  • 5-羟色胺 -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例如文拉法辛,去甲文拉法辛或度洛西汀

  • 其他抗抑郁药(例如氯米帕明,丙咪嗪)

  • 阿片类镇痛药(例如哌替啶,曲马多,芬太尼和右美沙芬)

  • 圣约翰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

  • 苯乙肼,反苯环丙胺(不可逆)

  • 吗氯贝胺

  • 利奈唑胺

  • 亚甲基蓝(亚甲蓝)

5-羟色胺释放药物

  • 芬氟拉明

  • 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哌甲酯,苯丁胺

  • 合成兴奋剂 - 摇头丸,“浴盐”(卡西酮,苯乙胺)

其他

  • 色氨酸

  • 丁螺环酮

还有大量其他药物可能导致 5-羟色胺中毒,包括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即那些含 5-HT2A 拮抗剂活性的药物)、[15]曲普坦类(5-HT1 激动剂)[16][17]和其他抗抑郁药(例如米氮平)。[18]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这些药物是致中毒药物。

可以通过许多机制增加突触内的 5-羟色胺,包括5-羟色胺的生成增加、5-羟色胺释放和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以及 5-羟色胺代谢的降低(例如单胺氧化酶抑制)。[1][2]

重度 5-羟色胺中毒几乎始终与使用 2 种通过不同机制起效的 5-羟色胺能药物相关。最常见和最经典的药物联用是 SSRI + MAOI。[10]

病理生理学

目前尚不了解人体中 5-羟色胺毒性的病理生理学,许多早期文献混淆了人体临床表现和动物独立行为综合症。[3]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其病理生理与 CNS 突触内 5-羟色胺增加和脑部特异性 5-羟色胺 (5-HT) 受体亚型中高浓度的 5-羟色胺作用有关。[3]动物研究支持这一结论,至少在危及生命的 5-羟色胺中毒(包括高热)中,以上 5-HT2A 受体亚型是最重要的。在动物中,5-HT2A 拮抗剂能防止以上不良反应。[19]

尚不明确神经肌肉反应(包括语调增高、阵挛和反射亢进)的病理生理学,并且可能涉及多种受体类型,包括 5-HT2A 和 5-HT1A 受体。[3]

分类

5-羟色胺中毒的严重程度[2][4]

根据所需医疗干预,可将 5-羟色胺毒性反应划分为 3 种严重程度。

轻度毒性

  • 5-羟色胺能特征可能与患者有关,也可能无关。此类特征包括反射亢进(在服用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的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诱发的阵挛、震颤、肌阵挛性抽搐和发汗,有时还会出现更多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头痛或出汗。

  • 这些患者不符合 Hunter 5-羟色胺毒性标准 (HSTC)。[4]

中度毒性

  • 患者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需要治疗,但没有生命危险。

  • 临床表现为焦虑和激越。心动过速也很常见。

  • 患者符合 HSTC,但未出现高热(体温 > 38.5℃ [> 101.3°F] 或快速上升)和张力过高。[4]

重度毒性

  • 可视为医疗急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多器官衰竭。几乎始终与通过不同药理学作用机制发挥药效的 5-羟色胺能药物联用有关。

  • 患者符合 HSTC,并存在高热和张力过高症状。[4]

与 5-羟色胺毒性有关的药物[4][5][6][7]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SSRI,例如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或艾司西酞普兰

  • 5-羟色胺 -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例如文拉法辛,去甲文拉法辛或度洛西汀

  • 其他抗抑郁药(例如氯米帕明,丙咪嗪)

  • 阿片类镇痛药(例如哌替啶,曲马多,芬太尼和右美沙芬)

  • 圣约翰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苯乙肼,反苯环丙胺(不可逆)

  • 吗氯贝胺

  • 利奈唑胺

  • 亚甲基蓝(亚甲蓝)

5-羟色胺释放药物

  • 芬氟拉明

  • 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哌甲酯,苯丁胺

  • 合成兴奋剂 - 摇头丸,“浴盐”(卡西酮,苯乙胺)

其他

  • 色氨酸

  • 丁螺环酮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