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经皮引流
手术引流
对于与疑似恶性肿瘤或大型吻合口瘘无关的简单脓肿,CT 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是一线治疗方法。适用于仅存在 1 处或 2 处脓肿的情况(如阑尾脓肿),但当进入脓肿的通道会交叉污染其他腔(如胸膜)时,或当感染源没有得到足够的控制(如大型吻合口破裂),此法将受到限制。并发症包括导管错位或阻塞[6]、术后脓毒症和引流不足;可能包括出血和周围组织意外损伤。临床表现消失且 24 小时内引流量<10 mL ,并已排除导管堵塞时,可拔除导管。[25]
手术引流操作取决于腹腔脓肿的原因。当吻合口瘘发生时,单次手术可能不足以控制感染源,可能需要二期或多期手术。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能显示了肠连续性重建不当,通常需要在 24-48 小时内再次进行剖腹手术。若腹部仍处于开放状态,则可考虑创面负压治疗。[38]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 每 6 小时静脉注射 3.1 g
更多或
厄他培南 : 1 g,静脉注射,每 24 小时一次
或
莫西沙星 : 400 mg,静脉内给药,每 24 小时一次
或
头孢呋辛钠 : 1.5 g,静脉注射,每 8 小时一次
或
头孢曲松钠 : 1-2g 静脉内给药,每 12-24 小时一次
或
头孢噻肟 : 每 6-8 小时静脉内 1-2 g
-- 和 --
甲硝唑 : 500 mg,静脉注射,每 8-12 小时一次
或
环丙沙星 : 400 mg 静脉注射,每 12 小时一次
或
左氧氟沙星 : 每 24 小时静脉注射 750 mg
-- 和 --
甲硝唑 : 500 mg,静脉注射,每 8-12 小时一次
认为无共病、免疫抑制或器官功能紊乱,存在轻度至中度感染且感染源已充分控制(如穿孔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 (APACHE) II 评分<15 的年轻患者风险较低。[2]
应迅速开始肠胃外广谱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在抗生素治疗开始之前应取样进行适当的微生物培养,但不能妨碍及时给药。[41]在手术式或经皮引流之前应给予患者抗生素。
可采用单药治疗或联合疗法,二者均有不错的疗效。应考虑当地的耐药模式。
抗菌疗法的疗程取决于感染源控制充分性,以及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感染症状和体征消退,腹腔脓肿的反复影像学诊断)。一项多中心试验显示,在感染源得到充分控制的情况下,4 天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可能足够。[51]
患者可在获得培养结果后立刻转换为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如脓肿太小无法引流或抽吸(进行培养),或患者在引流前已在接受抗生素治疗,且无微生物生长(认为获得临床改善),患者应继续接受经验抗生素治疗。
若患者对于初步治疗无反应,或是存在无法控制的瘘口,则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单次手术可能不足以充分控制感染源,可能需要二期或多期手术。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能显示了肠连续性重建不当,通常需要在 24-48 小时内再次进行剖腹手术。若腹部仍处于开放状态,则可考虑创面负压治疗。[38]
在由胆源性脓毒症引起的化脓性肝脓肿中,应考虑同时行经皮或内镜下胆汁引流。
经皮引流
手术引流
对于与疑似恶性肿瘤或大型吻合口瘘无关的简单脓肿,CT 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是一线治疗方法。适用于仅存在 1 处或 2 处脓肿的情况(如阑尾脓肿),但当进入脓肿的通道会交叉污染其他腔(如胸膜)时,或当感染源没有得到足够的控制(如大型吻合口破裂),此法将受到限制。并发症包括导管错位或阻塞[6]、术后脓毒症和引流不足;可能包括出血和周围组织意外损伤。临床表现消失且 24 小时内引流量<10 mL ,并已排除导管堵塞时,可拔除导管。[25]
手术引流操作取决于腹腔脓肿的原因。当吻合口瘘发生时,单次手术可能不足以控制感染源,可能需要二期或多期手术。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能显示了肠连续性重建不当,通常需要在 24-48 小时内再次进行剖腹手术。若腹部仍处于开放状态,则可考虑创面负压治疗。[38]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 3.375 g,静脉给药,每 6 小时一次
更多或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 每 6-8 小时静脉注射 500-1000 mg
更多或
美罗培南 : 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1 g
或
多利培南 : 500 mg,静脉内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或
厄他培南 : 1 g,静脉注射,每 24 小时一次
或
头孢他啶钠 : 2 g,静脉内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或
头孢吡肟 : 2 g,静脉给药,每 8-12 小时一次
-- 和 --
甲硝唑 : 500 mg,静脉注射,每 8-12 小时一次
认为有共病(如恶性肿瘤)、器官功能障碍、营养不良、低白蛋白或免疫抑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II ≥15 或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伴有腹膜受累和/或弥漫性腹膜炎,以及感染源控制不充分的高龄患者为高风险人群。[2]
初步干预延迟(>24 小时)或腹腔内感染手术前住院治疗期延长,会使患者处于高危状态。[2]
对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由于抗微生物疗法每延迟一小时结果就恶化一分,因此应在建立诊断后立即开始经验性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40]应考虑当地的耐药模式。在抗生素治疗开始之前应取样进行适当的微生物培养,但不能妨碍及时给药。[41]在手术式或经皮引流之前应给予患者抗生素。
抗菌疗法的疗程取决于感染源控制充分性,以及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感染症状和体征消退,腹腔脓肿的反复影像学诊断)。一项多中心试验显示,在感染源得到充分控制的情况下,4 天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可能足够。[51]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氨苄西林 : 每 4-6 小时静脉注射 2 g
或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每 6 小时静脉注射 3.375 g
更多或
万古霉素 : 每 8-12 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 15-20 mg
利奈唑胺 : 每 12 小时静脉注射 600 mg
或
替加环素 : 初始静脉注射负荷剂量 100 mg,随后每 12 小时给予 50 mg
对于高风险患者,应考虑经验性覆盖 肠球菌。[2]如已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为广谱抗生素之一进行经验性覆盖,则肠球菌已经被覆盖。
抗万古霉素肠球菌属 (VRE) 是新出现的对多种标准抗生素耐药的病原菌。特定抗菌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限,有关腹腔内感染治疗方面的数据更少。利奈唑胺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抗万古霉素肠球菌属的感染,也可使用替加环素。[45][46][47]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厄他培南 : 1 g,静脉注射,每 24 小时一次
或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 每 6-8 小时静脉注射 500-1000 mg
更多或
美罗培南 : 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1 g
或
多利培南 : 500 mg,静脉内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产 ESBL 的细菌对很多超广谱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是一线选择(如尚未使用)。[48]已在一项 3 期试验中证实,头孢菌素和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 ceftolozane/他唑巴坦)的新型联合可成功对抗一些 ESBL 菌株,但需进一步试验。[52]Ceftolozane/他唑巴坦应与甲硝唑联合使用。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替加环素 : 初始静脉注射负荷剂量 100 mg,随后每 12 小时给予 50 mg
或
多粘菌素E甲磺酸钠 : 咨询专科医生以指导剂量
或
多粘菌素 B : 15000 - 25000 单位静脉使用,每 12 小时一次
治疗选择有限,因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细菌对其他抗生素也有耐药性。建议使用甲磺酸粘菌素(黏菌素)或替加环素,还可以使用多粘菌素 B 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已在包括美国等的一些国家获准与甲硝唑联合用于治疗复杂腹腔感染。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有效性与碳青酶烯类药物相似。阿维巴坦可增强头孢他啶对产 β 内酰胺酶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49]但是需要进一步试验。[50]
患者可在获得培养结果后立刻转换为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如脓肿太小无法引流或抽吸(进行培养),或患者在引流前已在接受抗生素治疗,且无微生物生长(认为获得临床改善),患者应继续接受经验抗生素治疗。
若患者对于初步治疗无反应,或是存在无法控制的瘘口,则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单次手术可能不足以充分控制感染源,可能需要二期或多期手术。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能显示了肠连续性重建不当,通常需要在 24-48 小时内再次进行剖腹手术。若腹部仍处于开放状态,则可考虑创面负压治疗。[38]
在由胆源性脓毒症引起的化脓性肝脓肿中,应考虑同时行经皮或内镜下胆汁引流。
经皮引流
手术引流
对于与疑似恶性肿瘤或大型吻合口瘘无关的简单脓肿,CT 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是一线治疗方法。适用于仅存在 1 处或 2 处脓肿的情况(如阑尾脓肿),但当进入脓肿的通道会交叉污染其他腔(如胸膜)时,或当感染源没有得到足够的控制(如大型吻合口破裂),此法将受到限制。并发症包括导管错位或阻塞[6]、术后脓毒症和引流不足;可能包括出血和周围组织意外损伤。临床表现消失且 24 小时内引流量<10 mL ,并已排除导管堵塞时,可拔除导管。[25]
手术引流操作取决于腹腔脓肿的原因。当吻合口瘘发生时,单次手术可能不足以控制感染源,可能需要二期或多期手术。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能显示了肠连续性重建不当,通常需要在 24-48 小时内再次进行剖腹手术。若腹部仍处于开放状态,则可考虑创面负压治疗。[38]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多利培南 : 500 mg,静脉内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或
美罗培南 : 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1 g
或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 每 6-8 小时静脉注射 500-1000 mg
更多或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每 6 小时静脉注射 3.375 g
更多或
头孢他啶钠 : 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2 g
或
头孢吡肟 : 每 8-12 小时静脉注射 2 g
或
庆大霉素 : 每 24 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 5-7 mg
或
妥布霉素 : 每 24 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 5-7 mg
或
阿米卡星 : 每 24 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 15-20 mg
-- 和 --
甲硝唑 : 500 mg,静脉注射,每 8-12 小时一次
对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由于抗微生物疗法每延迟一小时结果就恶化一分,因此应在确立诊断后立即开始经验性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40]在抗生素治疗开始之前应取样进行适当的微生物培养,但不能妨碍及时给药。[41]在手术式或经皮引流之前应给予患者抗生素。
抗菌疗法的疗程取决于感染源控制充分性,以及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感染症状和体征消退,腹腔脓肿的反复影像学诊断)。一项多中心试验显示,在感染源得到充分控制的情况下,4 天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可能足够。[51]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氨苄西林 : 每 4-6 小时静脉注射 2 g
或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每 6 小时静脉注射 3.375 g
更多或
万古霉素 : 每 8-12 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 15-20 mg
利奈唑胺 : 每 12 小时静脉注射 600 mg
或
替加环素 : 初始静脉注射负荷剂量 100 mg,随后每 12 小时给予 50 mg
建议使用针对粪肠球菌的经验性抗肠球菌治疗,尤其是术后感染的患者或植入血管假体物质的患者、曾接受头孢菌素或其他抗肠球菌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受损患者。[2]如已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为广谱抗生素之一进行经验性覆盖,则肠球菌已经被覆盖。
抗万古霉素肠球菌属 (VRE) 是新出现的对多种标准抗生素耐药的病原菌。特定抗菌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限,有关腹腔内感染治疗方面的数据更少。利奈唑胺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抗万古霉素肠球菌属的感染,也可使用替加环素。[45][46][47]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氟康唑 : 每天静脉注射 400-800 mg
卡泊芬净 : 首日静脉注射 70 mg,后续每 24 小时 50 mg
或
阿尼芬净 : 首日静脉注射 200 mg,后续每 24 小时 100 mg
或
米卡芬净 : 每 24 小时静脉注射 100 mg
或
伏立康唑 : 首日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 6 mg,后续每 12 小时每公斤体重 4 mg
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 : 每 24 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 0.6-1 mg
只有当腹腔内感染物质培养出念珠菌时,才建议使用抗真菌治疗。
应使用氟康唑治疗白念珠菌,而棘球白素应用于治疗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及危重患者。[2]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产 ESBL 的细菌对很多超广谱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碳青霉烯类药物为一线选择(如尚未使用),[48] 但由于对假单胞菌或 不动杆菌无显著活性,因此厄他培南不是医院获得性产 ESBL 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已使用非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产 ESBL 的细菌,但由于观察性研究显示此类抗生素即使在体外敏感时仍可出现临床失败,因此难以得到推荐。已在一项 3 期试验中证实,头孢菌素和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 ceftolozane/他唑巴坦)的新型联合可有效对抗一些 ESBL 菌株,但需进一步试验。[52]Ceftolozane/他唑巴坦应与甲硝唑联合使用。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替加环素 : 初始静脉注射负荷剂量 100 mg,随后每 12 小时给予 50 mg
或
多粘菌素E甲磺酸钠 : 咨询专科医生以指导剂量
或
多粘菌素 B : 15000 - 25000 单位静脉使用,每 12 小时一次
治疗选择有限,因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细菌对其他抗生素也有耐药性。建议使用甲磺酸粘菌素(黏菌素)或替加环素,还可以使用多粘菌素 B 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已在包括美国等的一些国家获准与甲硝唑联合用于治疗复杂腹腔感染。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有效性与碳青酶烯类药物相似。阿维巴坦可增强头孢他啶对产 β 内酰胺酶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49]但是需要进一步试验。[50]
患者可在获得培养结果后立刻转换为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如脓肿太小无法引流或抽吸(进行培养),或患者在引流前已在接受抗生素治疗,且无微生物生长(认为获得临床改善),患者应继续接受经验抗生素治疗。
若患者对于初步治疗无反应,或是存在无法控制的瘘口,则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单次手术可能不足以充分控制感染源,可能需要二期或多期手术。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能显示了肠连续性重建不当,通常需要在 24-48 小时内再次进行剖腹手术。若腹部仍处于开放状态,则可考虑创面负压治疗。[38]
在由胆源性脓毒症引起的化脓性肝脓肿中,应考虑同时行经皮或内镜下胆汁引流。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