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案例

案例#1

一名居住于康涅狄格州沿海地区的 35 岁女性,8 月份时,她发现自己膝盖后部附有一只蜱虫。其家庭医生将蜱虫移走,并发现该蜱虫为吸满血的肩突硬蜱若虫,因此给予患者一剂多西环素以预防莱姆病。两周后,该患者逐渐感觉到不适和疲惫,随后出现发热症状。患者再次向家庭医生进行咨询,医生建议检查其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和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抗体血清学检测,并且获取了 Giemsa 染色的薄血样涂片。血样涂片显示红细胞内小环,与田鼠巴贝虫一致。患者接受为期 7 天的阿奇霉素和阿托伐醌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抗体。

案例#2

一名居住于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岛的 65 岁男性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由于连续 2 天发热和寒战,就诊于当地医院急诊室。检查发现患者严重贫血且有蛋白尿和血红蛋白尿。患者入院后,推测其有细菌感染,开始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患者入院后不久发生呼吸衰竭,需进行机械通气。在第二天取得的血样涂片中,发现红细胞内环状结构且 20% 的红细胞中有寄生虫(寄生虫血症)。患者过去几年来未离开过楠塔基特岛。患者开始时静脉注射克林霉素以及口服奎宁以治疗巴贝虫病,还接受了换血疗法。第 4 天患者体内寄生虫减少,且无需再进行机械通气。14 天后患者出院,但是由于寄生虫血症复发,其门诊治疗变得复杂,需抗巴贝虫治疗的额外疗程。

其他表现

年轻健康人群中田鼠巴贝虫感染多数为亚临床或轻度感染,且经常未获诊断。因为尚未吸饱血的肩突硬蜱若虫非常小 (2 mm),大部分患者无法回忆起是否被蜱虫叮咬。

临床感染更常见于无脾、并发莱姆病、免疫抑制(无论是由于 HIV 感染还是药物诱导)或老年患者。患者在蜱虫叮咬后 1-4 周逐渐出现不适、疲劳、肌痛、关节痛、颤动和寒战等症状。[5]症状出现一周内可能伴有持续或间歇性发热。较少见的症状包括厌食、呕吐、咳嗽、腹痛、畏光、结膜充血、咽喉痛。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可能十分严重或危及生命,罕见情况下疾病甚至可以致命。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充血性心力衰竭、昏迷、肾衰竭和脾破裂。[6][7]

分歧巴贝虫感染在欧洲更为常见,通常发生于无脾患者,且总是具有暴发性和溶血性。[8]邓氏巴贝虫、MO-1 和 CA-1 等更为罕见的种属引起的感染通常也是暴发性的。[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