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巴贝虫病的诊断基于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信息。诊断标准包括:是否存在病毒感染样症状,以及通过涂片评估或巴贝虫 DNA 的 PCR 扩增检查识别血液中是否存在寄生巴贝虫。[6][24]

病史和体格检查

年轻健康人群中田鼠巴贝虫感染多数为亚临床或轻度感染,且经常未获诊断。疾病主要发生于流行区的居民或旅客中,或是在前 9 周内输过含寄生虫的血液的受血者。[6]因为尚未吸饱血的肩突硬蜱若虫非常小 (2 mm),大部分患者无法回忆起是否被蜱虫叮咬。

因为临床感染更常见于无脾脏患者、并发莱姆病、免疫抑制(无论是由于 HIV 感染还是药物诱导)或老年患者,所以需对患者的全部病史进行了解,从而对一些已知会增加风险的情况加以考虑(如无脾脏/之前进行过脾切除手术、恶性肿瘤和感染 HIV)。患者在蜱虫叮咬后 1-4 周逐渐出现不适、疲劳、肌痛、出汗、关节痛、颤动和寒战等症状。[5]症状出现一周内可能伴有持续或间歇性发热。

较少见的症状包括厌食、呕吐、咳嗽、腹痛、畏光、结膜充血、咽喉痛。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可能十分严重或危及生命,罕见情况下该疾病甚至可以致命。

分歧巴贝虫感染在欧洲更为常见,通常发生于无脾患者,总是具有暴发性和溶血性。[8]邓氏巴贝虫、MO-1 和 CA-1 等更为罕见的种属引起的感染通常也是暴发性的。[4]

体格检查结果并不具有特异性,可能包括发热、脾肿大、肝肿大或黄疸。发热是体格检查最常见的发现之一。瘀点、指甲下裂片形出血或瘀斑较为少见,若出现则说明可能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初次实验室检查

由于临床检查结果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需要进行检查的患者包括:

  • 过去 5 周内居住于或到过该病流行区,有被蜱虫叮咬史且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该病流行区包括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北端湖区。

  • 居住于该病流行区,无蜱虫叮咬史但持续存在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因为三分之二确诊巴贝虫病的患者称未被蜱虫叮咬。

  • 近期接受过输血且出现病毒性疾病症状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溶血的患者。

  • 有患莱姆病的证据却对治疗莱姆病的抗生素反应不佳(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 48 小时后高热不退,以抗生素治愈游走性红斑后出现持续病毒性疾病症状)的患者。

首次检查包括:

  • 对 Giemsa 或 Wright 染色的薄层血液涂片进行寄生虫显微镜检。[6]薄层血样涂片,田鼠巴贝虫,中心呈三联体[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薄层血样涂片,田鼠巴贝虫,中心呈三联体由爱因斯坦医学院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的 Sarah Hochman 提供;经获准使用 [Citation ends].薄层血样涂片,田鼠巴贝虫,呈环形[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薄层血样涂片,田鼠巴贝虫,呈环形由爱因斯坦医学院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的 Sarah Hochman 提供;经获准使用 [Citation ends].由于感染初期仅有少量红细胞受到感染,需要检查多个血液涂片。血样涂片中的巴贝虫可能与疟原虫相混淆(均出现红细胞内环形结构)。因此,还需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确诊并明确巴贝虫病原体。田鼠巴贝虫在红细胞内可能形成四分体(马耳他十字)。

  • 全血细胞计数用于鉴别严重贫血患者;红细胞压积和寄生虫血症水平(有寄生虫的红细胞百分比)。

  • 利用肝功能检测发现转氨酶升高。

  • 尿液分析可发现深色尿,伴尿胆素原和结合胆红素,说明可能出现溶血。

  • 在对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或临床疾病的患者进行鉴别性诊断时,应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和/或免疫荧光试验,以确定是否患有莱姆病。莱姆病通过鹿蜱(肩突硬蜱)叮咬传播,其传播媒介与田鼠巴贝虫相同。

  • 在对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或临床疾病的患者进行鉴别性诊断时,应进行 PCR 试验和/或免疫荧光试验,以确定是否患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HGA)。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通过鹿蜱(肩突硬蜱)叮咬传播,其传播媒介与田鼠巴贝虫相同。

后续实验室检查

需要考虑对所有血液涂片呈红细胞内环状结构的患者进行巴贝虫 DNA 的 PCR 扩增检查,以便与疟疾相鉴别,也需对临床高度疑似巴贝虫感染但涂片结果呈阴性的患者进行 PCR 扩增检查。[25][26]

若显微镜检查时仅发现少量环状结构,则通过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急性期或恢复期的 IgG 和 IgM 抗体,从而获得支持性实验室检查结果。[6]

随访实验室检查

一旦开始治疗,中度至重度疾病患者应每天或隔天接受红细胞压积和 Giemsa 染色血样涂片监测,直至寄生虫血症的程度降至有寄生虫的红细胞比例低于 5%。[6]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定量 PCR 可以用于监测田鼠巴贝虫寄生虫血症,甚至是在亚显微镜水平。[25][26]

有重度或持续性症状的患者除接受合适的抗巴贝虫治疗外,还应考虑进行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抗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或埃立克体病)合并感染检查。此外,病情严重或长期不愈的患者应考虑 HIV 感染和免疫缺陷等其他成因(如恶性肿瘤或无脾脏)的检查。

目前,由于 PCR 和血清学检查应用增加,将患者血样接种于动物宿主中(沙鼠或金仓鼠)的方法已不常用。然而,对于某些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血样接种仍可能有助于确诊活动性感染。啮齿动物接种仅能检测活寄生虫,而即使存在死亡巴贝虫时,PCR 检测也呈阳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