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系统性念珠菌病的粗死亡率高(25%~60%),[51]因为死亡率由以下因素决定。

  • 临床表现与侵袭性念珠菌进程相关,如并发症(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休克)的存在。

  • 宿主因素: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随疾病,包括基础疾病(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治疗)。

  • 念珠菌种之间表现有差异:[52][53]近平滑念珠菌常为血管内导管相关病原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与此相比,死亡率较高的是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6][54]

  • 抗真菌治疗的时机和有效的方案。延迟治疗可能增加死亡率,[29][30]得到酵母菌血液培养阳性结果后,越迟开始治疗,死亡率越高。[29]其他因素包括继续保留中心静脉导管和氟康唑用量不足。[55]

必须意识到及时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的重要性,美国感染病学会建议,发热、非中性粒细胞减少、高风险的ICU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体温不降,特别是引起发热或脓毒症原因不明时,考虑早期广谱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经验治疗。[18]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