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中性胰岛素 : 静脉滴注;参照医疗机构要求。
门冬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或
赖谷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或
赖脯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 和 --
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insulin isophane human, NPH) : 每日两次皮下注射,首选晨起及睡前使用
或
甘精胰岛素 : 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首选睡前使用
或
地特胰岛素 : 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首选睡前使用,或每日两次
或
德谷胰岛素 : 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有效的高血糖管理可减少ICU治疗时限及住院时间。证据 A 需制定个体化降糖目标及方案,灵活掌握管理策略。
血糖目标:7.8~10.0mmol/L(140~180mg/dl)(首选胰岛素静脉输注)。[10][11] 不推荐血糖<6.1mmol/L(<110mg/dl)。[1] 所有重症患者推荐使用静脉胰岛素。[10][11] 关于静脉胰岛素治疗方案有多项建议,所有研究的结论也都类似,医疗机构需根据需求及资源选择。[1][16][44][45]Yale Insulin Infusion Protocol
应避免出现低血糖。
ICU中强化降糖治疗的死亡率获益尚不明确。 在重危患者中,强化降糖治疗并未明显减少住院死亡率,反而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22]证据 B ICU患者中,血糖控制目标为≤10.0mmol/L(≤180mg/dl)时的死亡率低于血糖控制目标为4.5~6.0mmol/L(81~108mg/dl)。[19] 住院的非重症监护病房及ICU患者,将血糖降至低于7.8~10.0mmol/L(140~180mg/dl)并未带来额外获益。[24][25]
与内科ICU患者相比,强化降糖治疗为外科ICU患者带来更多获益。[1][19][23]证据 A 在心肌梗死后,关于其获益存在一定争议。[1][19] 非随机研究表明,强化降糖治疗可使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死亡率及胸骨深部感染率下降。[1]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方案需咨询儿科内分泌专家。
支持治疗需强调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及液体平衡。
应监测并维持电解质平衡。 应根据情况增加静脉补钾以预防和治疗低钾血症。
应保证所有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及补液治疗。 不能进食患者患者可考虑给予全肠外营养(TPN)。 在这些情况下,胰岛素可以加入TPN或者另一组静脉输液。 接受连续肠内营养患者使用基础胰岛素联合常规胰岛素的方案,血糖控制会优于基础胰岛素联合速效胰岛素的方案,因为常规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更长。[2]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静脉输注含有葡萄糖的补液,但需在补液中加入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或
赖谷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或
赖脯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 和 --
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insulin isophane human, NPH) : 每日两次皮下注射,首选晨起及睡前使用
或
甘精胰岛素 : 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首选睡前使用
或
地特胰岛素 : 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首选睡前使用,或每日两次
或
德谷胰岛素 : 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或
中性胰岛素 : 静脉滴注;参照医疗机构要求。
对于住院患者,首选胰岛素治疗。血糖目标为:餐前血糖<7.8 mmol/L (<140 mg/dL),随机血糖<10.0 mmol/L (<180 mg/dL)。[1][10][11] 当患者的血糖水平<5.6 mmol/L (<100 mg/dL) 时,应重新评估胰岛素方案,当血糖水平<3.9 mmol/L (<70 mg/dL) 时,应调整胰岛素方案。对于普通病房患者,应使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1]证据 B
首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 禁食患者可使用静脉胰岛素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案较繁琐且难以实现,需使用基础胰岛素(首选无峰值的长效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校正后的滑动胰岛素方案。 使用静脉胰岛素的患者血糖目标值为7.8~10.0mmol/L(140~180mg/dl)。[1]
患者入院后常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对于入院前未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可参照以下方案:入院血糖7.8~11.1mmol/L(140~200mg/dl):0.4U/kg/d;入院血糖11.2~22.2mmol/L(201~400mg/dl):0.5U/kg/d。 对于消瘦或1型糖尿病这类胰岛素敏感患者,高龄患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酌情减少胰岛素剂量。[1] 胰岛素总量的一半作为基础胰岛素,另一半做为餐前速效胰岛素,可考虑调整餐前速效胰岛素剂量。
对于入院前已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每次胰岛素剂量相加可作为其入院后每日胰岛素总剂量。
长效胰岛素应每日一次或两次给药。 速效胰岛素应每餐前分次给药。 如患者不能进食则需停用餐前速效胰岛素。[36]
使用中效胰岛素治疗方案,每日总剂量的2/3可早晨给予(可进一步分为2/3的中效胰岛素及1/3的速效胰岛素),另1/3可晚上给予(可进一步分为1/2的速效胰岛素晚餐前给予及1/2中效胰岛素睡前给予)。[36]
一项研究表明,基础胰岛素联合滑动胰岛素注射法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 37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联合滑动胰岛素(谷赖胰岛素),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并用滑动胰岛素校正(谷赖胰岛素)以及单独使用滑动胰岛素(普通胰岛素),研究发现基础加滑动剂量,以及基础加餐时并联合滑动剂量校正达到相同的血糖控制效果,并且优于单用滑动剂量胰岛素治疗。[38]
不推荐单独使用滑动胰岛素方案,尽管其对部分患者临时使用24小时有助于确定其每日胰岛素使用总量。
需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低血糖,依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减少胰岛素用量)。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方案需咨询儿科内分泌专家。
应保证所有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及补液治疗。 不能进食患者患者可考虑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伴随胰岛素治疗(首选静脉给药),可予以静脉输注含有葡萄糖的营养液。
应根据情况增加静脉补钾以预防和治疗低钾血症。
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低血糖。
门冬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或
赖谷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或
赖脯胰岛素 : 餐前皮下注射
-- 和 --
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insulin isophane human, NPH) : 每日两次皮下注射,首选晨起及睡前使用
或
甘精胰岛素 : 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首选睡前使用
或
地特胰岛素 : 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首选睡前使用,或每日两次
或
德谷胰岛素 : 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对于大多数住院患者,胰岛素是首选治疗。对于特定患者,可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对于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考虑到其禁忌证(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使用造影剂的检查),应进行密切监测,并且需要停用的可能性大。不推荐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用于体液潴留作为就诊时疾病部分表现的患者。在患者进食状况变化的情况下,可能很难确定具有降糖作用药物的合适给药方案。一般血糖控制目标如下:餐前血糖控制目标<7.8 mmol/L (140 mg/dL),随机血糖控制目标<10 mmol/L (<180 mg/dL),前提是能在无低血糖发生的情况下安全实现。[1]
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的住院患者可继续入院前胰岛素方案
2型糖尿病:多数患者需改为基础-餐前胰岛素方案,但是如果血糖控制良好,无禁忌症且无禁食要求的患者可考虑继续入院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方案。 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从安全角度考虑需改为胰岛素治疗。
因择期手术入院,服用口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应停用口服药物,在术中或术后应启动静脉胰岛素治疗,术后可进食后改为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
普通病房患者应使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证据 B
在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基础胰岛素可为长效(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或中效(中性鱼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使用长效胰岛素方案,胰岛素总量的一半作为长效胰岛素,另一半做为餐前速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应每日一次或两次给药。 速效胰岛素应每餐前分次给药。[36]
使用中效胰岛素治疗方案,每日总剂量的2/3可早晨给予(可进一步分为2/3的中效胰岛素及1/3的速效胰岛素),另1/3可晚上给予(可进一步分为1/2的速效胰岛素晚餐前给予及1/2中效胰岛素睡前给予)。
不推荐单独使用滑动胰岛素方案,尽管其对部分患者临时使用24小时有助于确定其每日胰岛素使用总量。
中性胰岛素 : 静脉滴注;参照医疗机构要求。
禁食患者可使用静脉胰岛素治疗, 血糖目标值为140~180mg/dl。[1]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案较繁琐且难以实现,需使用基础胰岛素(首选无峰值的长效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校正后的滑动胰岛素方案。
1型糖尿病患者,停用胰岛素会导致酮症酸中毒,静脉输注葡萄糖以提供营养时需同时联合使用胰岛素(如,静脉输注)。
需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低血糖,依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减少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可致低血糖并诱发神经低血糖症。
低血糖与预后不良相关,尤其是对于ICU患者。 镇静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并导致血糖反向调节机制受损。
给予橙汁或口服葡萄糖,同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例如,减少胰岛素用量)
对于顽固性或严重低血糖,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或肌内注射胰高糖素。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葡萄糖 : 单次剂量:(50%)25-50mL静脉注射。
或
胰高血糖素 : 单次剂量:1mg肌内注射,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使用。
胰岛素可致低血糖并诱发神经低血糖症。
低血糖与预后不良相关,尤其是对于ICU患者。 镇静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并导致血糖反向调节机制受损。
需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低血糖,依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适当减少胰岛素静脉输注速率)
对于口服治疗不能纠正的严重或顽固性低血糖,可静脉输注葡萄糖,并需在随后1小时内密切监测血糖。 另外,可以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 单次剂量:(50%)25-50mL静脉注射。
或
胰高血糖素 : 单次剂量:1mg肌内注射,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使用。
胰岛素可致低血糖并诱发神经低血糖症。
低血糖与预后不良相关,尤其是对于ICU患者。 镇静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并导致血糖反向调节机制受损。
需定期监测血糖以避免低血糖,依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适当减少胰岛素静脉输注速率)
可静脉输注葡萄糖,并需在随后1小时内密切监测血糖。 另外,可以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
因择期手术入院的患者,如手术时间较短且术后当天即可进食,可继续入院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方案。
如果手术复杂且时间较长,手术当日需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为基础-餐前皮下胰岛素治疗方案。
对于入院前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手术前一天的晚上,中效胰岛素的剂量需减少 30%-50%。基础胰岛素(例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或德谷胰岛素)通常可以使用常规剂量或接近常规剂量。患者禁食时,应停用速效胰岛素。
在实施复杂且用时较长的外科手术时,需要静脉输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对于术后稳定的患者,从静脉胰岛素治疗转为基础-餐时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时,每日静脉用胰岛素总剂量可减少 20%。总剂量的 50% 可通过每日一次或两次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给予,而其余 50% 可分成 2 或 3 次进行餐前注射。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