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绝大多数大肠杆菌感染是食源性的,其中:[17]

  • 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 感染病例的 80%

  • 占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 感染病例的70%

  • 占其他大肠杆菌感染病例的 30%。

1982 年至 2002 年期间,美国 49 个州共报告了 350 起大肠杆菌 O157:H7 感染暴发。[13] 所有疫情中,52%为食源性感染,其中41%由牛肉碎馅引起,另21%由其他食品引起。[13] 疫情暴发的原因与受污染的肉类、菠菜、食用未消毒牛奶和食品工人感染相关,并通过粪口传播导致疫情的进一步扩散。[18] 然而,疫情传播还与苍蝇,[19] 宠物动物园、[20] 动物饲养环境内经空气传播的细菌,以及与动物直接接触。[21]

全球抗生素耐药株患病率有所升高。[22] 这可能与动物使用抗生素有关,动物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大肠杆菌 O157:H7)的产生,然后传播给人类。[23]

病理生理学

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通过鞭毛移动。为一种共生微生物,在出生数小时后即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内。大肠杆菌在获得毒力因子或发生基因突变后具有致病性,可引起广泛的疾病。致病株一般经摄入感染,通常见于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肠道炎症反应、吸收表面丢失、黏膜通透性增加、离子分泌的共同作用导致腹泻。

不同亚型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不同。[1][2]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 附着于结肠肠上皮细胞,释放毒力因子,其中主要是志贺样毒素,它通过干扰蛋白合成,导致细胞死亡,随后引起血性腹泻;毒素吸收入全身后可引起并发症,不幸的是,仅需少量细菌(<100 细胞)就可引起感染反应。[2]

  •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与小肠上皮细胞结合,之后破坏正常微绒毛结构。

  •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EIEC) 感染与志贺菌属感染相似,引起分泌性腹泻/痢疾;为细胞内病原菌,侵袭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并可在其内复制。

  •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 是一种非侵袭株,与小肠肠上皮细胞结合,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

  •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EAEC) 为非侵袭株,结合于肠道黏膜,互相吸附,形成一层厚的生物膜,释放分泌性肠毒素和细胞毒素。

  • 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 (DAEC) 定植于小肠,形成指状突起,并包裹细菌。

分类

大肠杆菌肠道致病形式的分类[1][2][3]

根据流行病学、表型归属、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具体的毒力因子,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分为六类。

  •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 通过黏附蛋白,紧密粘附素,与小肠上皮细胞结合后,破坏正常微绒毛结构

    • 是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

    • 为非侵袭性株,与小肠肠上皮细胞结合,产生不耐热肠毒素或耐热肠毒素

    • 是旅游者腹泻的最常见原因。

  •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EAEC):

    • 非侵袭性细菌,结合于肠黏膜,并互相吸附,形成一层厚的生物膜,释放分泌性肠毒素和细胞毒素

    • 多见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慢性腹泻。

  •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EIEC):

    • 与志贺菌属感染相似,引起分泌性腹泻/痢疾

    • 为细胞内病原体,可侵袭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并在其细胞内复制。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

    • 黏附于结肠肠上皮细胞,并释放毒力因子,其中最常见的是志贺样毒素,它通过干扰蛋白合成,导致细胞死亡,并在之后引起血性腹泻

    • 毒素释放可引起全身并发症

    • 大肠杆菌 O157:H7 是最常发现的 EHEC。

  • 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 (DAEC):

    • 定植于小肠,形成指状突起包绕细菌

    • 引起儿童腹泻,以及在前往北非和墨西哥的旅游者中引起腹泻。

血清分型[1]

根据 O 抗原(脂多糖)、H 抗原(鞭毛)和 K 抗原(多糖胶囊)血清分型进行分类。血清型是一种复杂的分类系统,由于各抗原血清型数量众多(O 抗原有 173 种,K 抗原 80 种,H 抗原 56 种[4]),导致超过 50,000 种血清型。血清分型可识别特定的毒性菌株(如 EHEC O157:H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