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食物源性大肠杆菌感染将出现与其他胃肠道感染相似的表现,由于无特异性的临床诊断发现,病史采集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粪便培养可以确诊,根据血清型可以识别确切的菌株(如大肠杆菌 O157:H7)。CDC: E. coli (Escherichia coli) – resources for clinicians and laboratories

病史

大肠杆菌感染通常有 1-3 天的潜伏期,但在极少数病例中,潜伏期可长达 8 天。患者表现为胃肠炎,腹泻为其主要症状。也可出现其他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或腹部不适、厌食或恶心,但呕吐罕见。可能出现包括嗜睡或发热的全身性症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EHEC) 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感染有更多的特异性临床表现。ETEC 感染的特征性表现为大量水样腹泻,[28] EHEC 的志贺样毒素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血性腹泻伴腹痛。

病史采集对发现危险因素以及随后帮助识别病原体,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饮食情况在病史采集中非常重要,但并不能据此鉴别诊断大肠杆菌感染与其他食源性感染。然而,由于牛肉碎和大肠埃希菌 O157:H7 感染密切相关,所以进食牛肉碎(例如在汉堡包中)的饮食史很重要,早期识别潜在暴发也很重要。[13] 考虑到大肠杆菌是引起旅行者腹泻的最常见原因,应询问患者的旅行史。对所有患者均需追查接触史。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5 岁)、老年人(>60 岁)和免疫低下人群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病情更易恶化。

体格检查

无特异性体征,可用于鉴别大肠杆菌胃肠炎患者与其他食源性疾病患者。[28] 在感染性腹泻性疾病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中,发热和非特异性腹部压痛较常见。与所有胃肠炎患者一样,由于血管内容量减少,应当注意监测患者有无容量不足的体征和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体征,如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减退、低血压或心动过速。

实验室检查

对于多数急性胃肠炎患者,仅采取补液和补充电解质治疗。只有存在中度至重度疾病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才需要接受其他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和 O157:H7 的血清分型

对于有持续性胃肠炎样症状或者依据临床标准或存在的基础疾病而被认为有中至重度症状的患者(例如发热或脱水),应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对于出现血性腹泻或有全身毒性症状的患者,应认为必须进行粪便培养。培养结果通常在 2-4 天之后才能获得。腹泻粪便标本(而非直肠拭子)需在入院 3 天内送检。超出时限后检出率有所下降。在适宜的临床情境中,常对于粪便的艰难梭菌毒素进行检测。粪便的常规细菌培养通常包括培养沙门菌、志贺杆菌、弯曲菌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常规粪便培养总能获得大肠杆菌阳性检测结果,因为该细菌可在标准平板上生长。为鉴别致病菌株(如大肠杆菌 O157:H7),需要在特殊培养皿(如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上进行培养。所有临床实验室都应检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样本中的大肠杆菌 O157:H7。[30] 建议将粪便样本同时用于培养 O157:H7 EHEC 和检测非 O157:H7 EHEC。[31]

EHEC可以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通过抗血清分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免疫化学法,或乳胶凝集试验鉴定志贺毒素以确诊。 此外,PCR可以鉴定编码这些毒素的基因。

识别大肠杆菌菌株对公共卫生部门明确、调查和控制 EHEC 的疫情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测

到社区就诊的患者无需常规抽血化验。对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至少需要检测全血细胞计数和肾功能,包括电解质。大肠杆菌 O157:H7 感染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因此需监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肾功能,以发现疾病证据。

出现全身症状(如心动过速,低血压,发热)的患者需进行血培养,以排除全身性菌血症。

炎症标志物(如 C 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经常用于监测炎症反应和症状有无改善,然而目前尚无关于这一策略有效性的证据。

影像学检查

应考虑对任何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的患者(如心动过速、低血压、体温≥38°C [≥100.5°F]),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虽然大肠杆菌感染无特征性的放射影像学表现,但该检查可帮助评估结肠炎症,并排除中毒性肠扩张。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进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以排除更严重的脓毒症和腹泻病因(如憩室脓肿)。

内镜检查

除了结肠炎症外,内镜检查无其他诊断性特征。然而,对粪便培养阴性或者持续性腹泻在保守治疗后无改善的患者,需进行胃肠镜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腹泻(如炎症性肠病、伪膜性结肠炎)。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了解黏膜情况以及获取活检组织。结肠有中重度炎症时,由于肠穿孔风险增加,通常避免进行结肠镜检查。在决定行结肠镜检查前,需向胃肠病专科医生进行咨询。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