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接触石棉是主要危险因素;约 80% 的患者有石棉接触史。[8][9][10]截至 2013 年,约有 1.25 亿人在工作中接触过石棉。[11]此外,5 万人患有恶性间皮瘤,3.4 万人死于该疾病。[12]某些石棉亚型(尤其是含铁青石棉和铁石棉)被认为致癌性较高。似乎与剂量反应有关。从接触到发展成恶性肿瘤之间有 20~40 年的潜伏期。[5]

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既往接受过放疗(一种已知致癌因素);遗传易感性,例如 BAP1 基因突变;[13]以及猿猴病毒 40 (SV-40) 感染。[14][15][16]生殖细胞系中编码 BRCA1 相关蛋白-1 (BAP1) 的基因突变会使其携带者易患间皮瘤。已有报道该人群也会患其他癌症,特别是葡萄膜和皮肤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和肾细胞癌。[17][18]也有人提出多种其他因素可能与发展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有关;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其意义。[19]

病理生理学

接触石棉被认为是主要发病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接触石棉纤维导致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出现募集与活化,之后产生(很可能是铁催化的)[20]活性氧和活性氮自由基。[9][21]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导致 DNA 损伤、基因表达改变(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最终引起细胞恶性转化。然而,具体这些石棉引发的改变是否与恶性胸膜间皮瘤有关仍具有不确定性,这些改变如何促进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展还需要相当多的调查研究。

遗传分析已确定恶性间皮瘤中的几种基因和基因组改变。最常见的体细胞突变见于神经纤维瘤病 2 型 (NF2)、BRCA1 相关蛋白-1 (BAP1) 和 Cullin 1 (CUL1) 基因。[22]先前报道的人类恶性间皮瘤中的基因组改变包括染色体臂 1p、3p、4q、6q、9p、13q、14q、22q 缺失和染色体臂 1q、5p、7p、8q、17q 增加。此外,还发现与细胞存活和增殖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失调。

分类

解剖学差异

  • 胸膜(约 90% 的间皮瘤病例)

  • 腹膜 (5%-10%)

  • 心包 (<1%)

  • 睾丸 (<1%)

常见组织学亚型

  • 上皮样

  • 双相性

  • 肉瘤样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