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新兴疗法

激酶抑制剂

众多 II 期试验已经显示,致癌激酶抑制剂对胸膜间皮瘤无效。这些药物包括吉非替尼 (gefitinib)、埃罗替尼 (erlotinib)、伊马替尼 (imatinib)、舒尼替尼 (sunitinib)、索拉非尼 (sorafenib)、达沙替尼 (dasatinib)、瓦他拉尼 (vatalanib) 以及司马沙尼 (semaxanib),这里仅举几例。鉴于胸膜间皮瘤的基因组特征主要是诸如 BAP1、NF2 和 CDKN2A 等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上述结果并不令人惊讶。[22]

免疫调节疗法

目前,许多调节免疫系统以促进肿瘤排斥的创新方法都处于胸膜间皮瘤后期临床试验阶段。要通过抑制效应 T 细胞应答来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免疫攻击,需要借助免疫检查点(例如,程序性死亡-1 [PD-1]、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抗原-4 [CTLA-4])。肿瘤细胞利用免疫检查点下调效应 T 细胞功能。虽然一项 II 期试验表明,CTLA4 单克隆抗体曲美木单抗可能对先前经过治疗的晚期恶性间皮瘤患者有效,[70]但另一项更大规模的试验却未显示出生存获益。[71]早期临床试验显示 PD-1 和 PD-L1 的单克隆抗体有活性。[72][73]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

抗抗原疗法

针对与正常组织相比间皮瘤中差异性过表达的抗原的免疫疗法是另一个研究热点。在这方面,转录因子 WT1 和肿瘤分化抗原间皮素 (mesothelin) 特别有前景。正在处于临床试验研究的间皮素靶向干预措施包括一种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疫苗、免疫毒素和嵌合抗原受体 (CAR) T 细胞。

胸膜内化疗

胸膜内治疗似乎是一种有前途的抗肿瘤药给药途径,因为它可治疗半侧胸和肺中所有有风险的部位。正在研究的胸膜内干预措施包括化疗、光动力学治疗、抗间皮素 CAR T 细胞、溶瘤麻疹病毒和使用肿瘤选择性腺病毒的基因治疗。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