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自然临床病程因病毒种属和支持性医疗保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最致命的种属是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据报道病死率高达 90%。在 2014 年西非的大暴发中,大多数治疗中心的平均病死率约为 50%,但在过去其他的暴发事件中,病死率的范围为 25%-90%,[2] 大多数疾病流行发生在资源匮乏的地区,这些地区所能获得的支持性治疗极少;因此,其他机构的病死率可能<40%。[95]

更年幼的儿童(<5 岁)和 40 岁以上成人的病死率高于青少年和较年轻的成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生存率略高。[186] 高病毒载量、急性肾损伤和神经系统受累也是结局不良的预测因素。[18][6][20][21][22][81][82][94][121][122][123]

1995 年埃博拉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期间进行的一项观察研究显示,疫情暴发初期到末期的病死率从 93% 显著下降至 69%。[187] 这表明后期病例早在疾病初期就被鉴别出来,并可能获得更优质的护理。

妊娠女性的流产率高,而且埃博拉病毒感染对这些妊娠女性而言通常是致命的。[21][141][142][143]

HIV 感染对预后影响的数据目前尚不可得。一项研究表明,GB 病毒 C 型感染(一种免疫调节 Pegivirus,西非人的感染率高达 28%)与急性埃博拉病毒病的存活率更高相关。[188]

感染病程

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往往会在感染早期出现临床症状,且通常会在感染后的 6-16 天内死亡(通常是由于休克和多器官衰竭)。[6][13][14][15] 最终康复的患者通常会在 6-11 天病情缓解时出现几天仅有发热的情况。[94]

预后指标

多项观察性研究表明,与存活患者相比,致死性疾病患者会在感染病程早期出现感染晚期特征(例如虚脱、反应迟钝、低血压、神经系统受累),从症状发作之日起观察到的中位生存期为 9 天。[6][13] 急性肾损伤和较高的病毒载量均与不良结局和死亡率升高有关。[20][21][22][61][90][92] 生物标志物用作预后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13][75][94]

恢复和逐渐康复

度过感染第 2 周的患者的存活率> 75%。[16] 但凡能走动、自我照顾、显著症状消失(例如腹泻、呕吐、出血)且间隔 48 小时的两次埃博拉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通常可以从隔离病房转到普通病房。[90] 精液的病毒排出期可能会延续至恢复后的一年半以上。[40][41][42][189][44][45][47][48][190][191] 急性感染恢复后 4 至 6 个月时,62% 男性的精液中可检测到病毒。[189] 另一项研究发现,63% 的男性在恢复后 12 个月或更长时间检测出精液中病毒阳性,从样本收集到治疗病房出院之间的间隔最长为 565 天。[190] 5% 的男性在发病后长达 548 天时还能在精液中检测到病毒。[191] 精液中埃博拉病毒的脱落可能是间歇性的;一项研究报道了30名男性患者在连续两次检测结果呈阴性后,精液中埃博拉病毒RNA再次出现。[192] 利比里亚的基因组研究已经证实,男性可通过性传播将病毒传给性伴侣。[46] 在阴道分泌物中同样检测到了埃博拉病毒。[49]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建议,男性应从症状发作 3 个月后每月接受精液检测,并最好禁欲或使用安全套,直到两次精液检测(之间相距一个月)均呈阴性(或直到症状消退后至少 12 个月)。[43]即使没有病毒血症,在汗液(长至第 40 天)、尿液(长至第 30 天)、结膜液(长至第 22 天)、粪便(长至第 19 天)和母乳(长至第 17 天)中也可检测到病毒。[193]

存活患者通常表现为恢复迁延,特征性表现为关节痛 (76%-77%)、疲劳 (69%)、眼部症状 (14%-60%)、头痛 (48%-54%)、腹痛 (54%)、贫血 (50%)、皮肤疾病 (49%) 和听觉症状 (24%)。[194][195][196]一项纵向研究将埃博拉病毒抗体阳性存活者与抗体阴性密切接触者(对照组)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比较,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存活者中6种症状的报告频率更为高发:尿频(14.7% 对 3.4%);头痛(47.6% 对 35.6%);乏力(18.4% 对 6.3%);肌肉疼痛(23.1% 对 10.1%);失忆(29.2%对4.8%);以及关节疼痛(47.5%对17.5%)。与对照组相比,更多的存活者同时也有异常的胸部、腹部、神经,和肌肉骨骼发现。[197]

恢复期的晚期表现可能包括睾丸炎、脊髓炎、腮腺炎、胰腺炎、肝炎和精神病。[17] 幸存者也有患葡萄膜炎(前、后或全葡萄膜炎)的风险,这可能导致继发结构性并发症、视力障碍或失明。[198] 一项无对照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发现,约 28% 的幸存者发生埃博拉病毒相关的葡萄膜炎,3% 的患者发生埃博拉病毒相关的视神经病。据发现,在葡萄膜炎患者中,发现 38.5% 的患者失明(视力>20/400)。[199] 一名幸存者在感染发病后 14 周、病毒从血液中清除后 9 周时发生急性葡萄膜炎,并被检测到活的埃博拉病毒。[200][201] 还报告了单眼白内障和解剖上沿视神经轴突分布的新型视网膜病变。[202] 这些表现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免疫复合物现象或埃博拉病毒在免疫豁免部位的持续存在有关。建议在恢复后对幸存者进行定期检查至少 18 个月。[191]

感染存活者很可能会获得对埃博拉病毒的终身免疫力。因此,感染康复的患者对活动性感染患者的治疗拥有无法估量的价值。然而,目前对免疫豁免部位病毒持久存在的了解仍不全面。2015 年,一名外籍医务工作者在原发性重度埃博拉病毒病恢复后 9 个月时,出现埃博拉病毒性脑膜脑炎(CSF 和血浆 RT-PCR 检测呈埃博拉病毒阳性)。[203] 还报道了一例迟发性脑炎和多发性关节炎[204] 以及疑似由一例康复后一年持续性感染患者再次传播的病例。[205] 疾病长期存在和晚期复发的可能性,很可能会改变对于出现继发疾病幸存者的流行病学管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此外,对于急性埃博拉感染恢复后很快就怀孕的患者管理,也存在理论上的考量。

存活者和病故患者的遗孤在许多社区内都会受到侮辱和排斥。这可能引起心理问题。[206][20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