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IM 通常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治疗是支持性治疗。

支持性治疗包括给予充足的补液、解热药以及镇痛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不应对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因为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

其余药物仍经常被推荐使用,但在治疗 IM 方面,尚不清楚其实际效果。另外,建议患者不宜在初始发病 3-4 周(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长达 8 周)期间从事剧烈体能活动和接触性运动,因为存在脾破裂风险。

阿昔洛韦可暂时减少口咽部的病毒排出,但它在缓解病情症状或降低并发症比率上无益处。 因此医生未指示使用阿昔洛韦和类似抗病毒药物。[47]

严重疾病

具有重度 IM 全身性症状及其并发症表现的患者应收治入院。

全身皮质类固醇疗法应留给重度气道阻塞、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20,000/mm3)或溶血性贫血症的患者。[48] 这些短期并发症极少发生,但需要迅速处理。

1%-5% 的患者可出现重度气道阻塞,病因是口咽部扁桃体腺和淋巴结肿大。[49] 全身皮质类固醇使用可改善阻塞症状,但在危重病例中可能需要插管、气管切开术或扁桃体切除术。

虽然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更为常见,但在不到 1% 的病例中会发生重度血小板减少症。 对于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在4~6 周内消退,并且可能是由于肿大脾脏中的血小板破坏或者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所致。 IM 临床严重性和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确关系。[50] 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能有用,且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 治疗已获成功。

1%~3% 的病例发生溶血性贫血,这可能是RBC 抗体生成所致。 通常发生于患病的第二和第三周,并在约 2 周内消退。[49] 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促进消退。

虽然皮质类固醇一般用于重度并发症,但也有些医生会用其缓解 IM 患者症状。 某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治疗可短期缓解咽痛(12 小时以上),但该效果会在 24、48 和 72 小时内消失。[51] 总体而言,至今尚无足够证据推荐将皮质类固醇治疗用于控制 IM 症状。 皮质类固醇治疗的试验很少,具有异质性且有些质量不佳。 对于不良反应、潜在副作用或并发症(特别是长期情况下)也缺乏研究。[52]


外周静脉置管的动画演示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