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生育史、肥胖、下尿路症状、长期居住在疗养院、痴呆、便秘、便失禁、重体力劳动、盆腔脏器脱垂、卒中、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利尿剂和咖啡因的使用。

活动、用力、打喷嚏、咳嗽时不自主漏尿

提示压力性尿失禁。

出现尿急感觉然后发生不自主漏尿或漏尿时伴有尿急的感觉

提示急迫性尿失禁

尿频

可以帮助鉴别不同尿失禁类型。

建议行排尿日记

连续三天记录每次的排尿情况和水分摄入。记录每次漏尿情况,漏尿时间,和漏尿前相关的症状(如尿急或打喷嚏)。

阴道膨出

盆腔脏器脱垂提示阴道及其周围器官,如膀胱缺乏支撑组织。增大的子宫可以引起排尿异常或压力性尿失禁。

泌尿生殖道萎缩

泌尿生殖道组织稀疏、苍白、缺乏血管。

认知障碍病史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和艾滋病可影响泌尿生殖系统神经传导通路,导致尿急或尿失禁。

背部外伤

提示可能的神经系统病变

排尿困难

提示泌尿系感染。

精神异常

精神异常(如记忆障碍)可能提示痴呆,尤其在老年人中常见。

阴道中漏尿

提示尿道阴道瘘

尿道分泌物或压痛

可能提示尿道憩室、肿瘤或炎症。

其他诊断因素

夜尿

常发生于膀胱过度活动。

异常的球海绵体和眨眼反射

肛周反射是从肛门两侧皮肤轻划至肛门口。正常反应时可见肛门口收缩。同样的,阴蒂肛门反射是轻触阴帝,可以引起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和括约肌的收缩。如果上述反射出现异常则提示骶部神经反射受损。

括约肌肌力减弱

提示尿道括约肌肌力差。仰卧位压力试验阳性提示括约肌松弛。

慢性心衰

长期慢性疾病史可能与尿失禁相关。[4][5][23][24][25][26]

糖尿病

长期慢性疾病史可能与尿失禁相关。[4][5][23][24][25][26]糖尿病可导致膀胱感觉异常,引发充溢性尿失禁。

过量饮水

可以导致排尿量增加。

尿后滴沥

常见于尿道憩室

血尿

提示泌尿系感染,可以导致尿频、尿急和尿失禁。更重要的是,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尿常提示膀胱肿瘤可能,尤其是有高风险因素的女性,包括大于40岁、吸烟、职业照射或是有持续尿路刺激症状(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和尿失禁)。

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

提示泌尿系感染。

增大的子宫

可以对膀胱引起机械性压迫,导致尿急、尿频。

大便堵塞

是盆底功能障碍的提示,表现为肛门直肠病变。

会阴部感觉麻木

提示会阴部传入神经受损。

危险因素

年龄增长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7]

妊娠

多次生产、经阴道产和阴道侧切和压力性尿失禁相关。这是因为生产时过度拉伸盆底肌肉和结缔组织,导致其支撑力量减弱,同时也可能损伤到盆底和会阴的神经。[11][12][13][14][15]

肥胖

超重会增加对骨盆组织的压力,导致肌肉、神经和其他骨盆结构的慢性劳损、拉伸和削弱。[16][17]

下尿路症状

排尿有烧灼感、开始排尿困难、无法停止排尿、排尿时需要用力、需要多次排尿才能排空膀胱以及夜尿都是尿失禁的潜在征兆。[13][18]

长期居住在护理机构

据观察长期合并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糖尿病、慢性心衰)与尿失禁患病密切相关。尿失禁严重而需要更多直接护理的患者发病率也较高。[37][38]

痴呆症

在老年女性中发病率增高。[19]

便秘

长期反复、长时间的排便可导致进行性的神经病变和功能紊乱。[13][14]有长期尿失禁病史的年轻女性如果合并有慢性便秘的病史,可能要考虑有隐匿性脊柱裂的可能。

大便失禁

通常与尿失禁并存,常见于居住在疗养院的老人。

高强度体力活动

重体力劳动,如提重物,可以导致盆底支撑结构压力增大,最后导致肌肉、神经和其它盆底结构的过度拉伸和功能减退,从而导致尿失禁。[20][21]

盆腔器官脱垂

膀胱颈位置异常可以在腹压增高时阻碍正常的压力传导。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松弛会阻碍压力传导至尿道。[22]

卒中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通路的干扰可能与压力性、急迫性和充溢性尿失禁相关。[4][5][23][24][25][26]中风后的上级运动神经元损伤可能导致逼尿肌高反应性,最终表现为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

帕金森病

尿失禁可能是由于帕金森病直接损伤神经造成的或是由于它引起运动受限而间接导致的。帕金森病还会导致尿道外括约肌迟缓,从而引起尿路障碍。由于帕金森病或多发性硬化中所引起的上级运动神经元损伤,会对下行通路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感觉延迟、尿潴留和充溢性尿失禁等。[28][29]

多发性硬化症

由于帕金森病或多发性硬化症所引起的上级运动神经元损伤,会对下行通路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感觉延迟、尿潴留和充溢性尿失禁等。[28][29]

使用利尿剂

可以导致多尿、尿频、尿急。[13][30][31][32]

服用咖啡因

可以导致尿频、尿急。[13][30][31][32]

白种人

有研究显示白种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黑人、亚洲人和西班牙人。[3][4][5]

绝经期后

雌激素的减少可以导致尿道黏膜上皮的上层和中层萎缩。这可以导致萎缩性尿道炎、尿道黏膜脱落、尿道低顺应性和易激惹,这可能是导致压力性或急迫性尿失禁的原因。

功能障碍

造成活动受限的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如视力下降)与压力性尿失禁有关。[34][35][36]功能障碍导致尿失禁状态的原因不是很明确。可能是由于如厕、脱衣困难,或是因为老人体质弱,或是一些系统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造成。

尿失禁家族史

如果一级亲属患有尿失禁,那么患尿失禁的风险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39][40][41]

小儿遗尿

据观察与成人尿失禁相关[42][43]

慢性咳嗽

长期慢性疾病史可能与尿失禁相关。[4][5][23][24][25][26]

糖尿病

长期慢性疾病史可能与尿失禁相关。[4][5][23][24][25][26]糖尿病可导致膀胱感觉异常,引发充溢性尿失禁。

抑郁

长期慢性疾病史可能与尿失禁相关。[4][5][23][24][25][26]

慢性心衰

长期慢性疾病史可能与尿失禁相关。[4][5][23][24][25][26]

吸烟

可能导致慢性咳嗽并且影响胶原蛋白合成。[4][44]

泌尿生殖系和盆底手术

手术过程中会损伤到膀胱到盆壁周围的起支撑作用的肌肉筋膜,同时也有可能损伤到神经。(如子宫切除术)[45]另外,盆腹腔手术有损伤泌尿道的风险,可以导致尿道瘘。

辐射暴露

可能会损伤结缔组织,导致其弹性和活动度下降(前尿道),最终引起尿失禁。辐射所致的膀胱顺应性下降可以导致膀胱容量减小和粘膜刺激,最终导致膀胱刺激症状和尿急等。[46]尿道瘘可能由盆腔放疗引起。

大量饮酒

有镇静、影响活动和利尿的功能。[13][30][31][32]如果同时合并活动障碍、过度饮酒、使用镇静药物和利尿药会导致尿失禁。

使用抗组胺药

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引起口干等症状,从而导致患者摄入水分增多,同时通过抑制膀胱收缩而有尿储留的可能,最后导致充溢性尿失禁。这种药同时还有镇静作用。[13][30][31][32]

使用镇静剂

可以引起镇静、肌肉松弛和精神混乱。[13][30][31][32]

使用安眠药

可以引起镇静、肌肉松弛和精神混乱。[13][30][31][32]

使用麻醉止痛药

和尿潴留、大便困难、镇静、谵妄有关。可以导致充溢性尿失禁。

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引起口干等症状,从而导致患者摄入水分增多,同时通过抑制膀胱收缩而有尿储留的可能,最后导致充溢性尿失禁。这种药同时还有镇静作用。[13][30][31][32]

使用抗抑郁药

一些抗抑郁药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以抑制膀胱收缩,并作用于α受体而抬高膀胱颈。最终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发生尿潴留、尿频、尿急和充溢性尿失禁。

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

一些抗精神病类药物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以引起膀胱收缩抑制,并作用于α受体抬高膀胱颈。最终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发生尿潴留、尿频、尿急和充溢性尿失禁。同时有镇静作用。

使用α受体激动剂

与尿潴留和排尿困难相关,可以引起充溢性尿失禁。

使用钙通道阻滞药

与尿潴留和排尿困难相关,可以引起充溢性尿失禁。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