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患者的典型X线片上可见小关节增生、椎间盘变薄及骨赘形成。 其他主要征象包括椎管前后径变窄,但椎弓间距可正常。 X线斜位片可发现峡部缺损(峡部裂)。[17]
有椎体滑脱者,需行过屈及过伸位片以发现脊柱不稳及评估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手术。
腰椎退行性改变或椎体滑脱
磁共振成像是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最准确的检查手段。
矢状位能够显示脊柱全貌及椎间孔中神经根的走行位置。
T2加权像上,脑脊液为高信号,对病变和解剖结构的显示程度与脊髓造影相当,并且为无创检查,无需接触碘造影剂和放射线。
梯度回波序列通常能够鉴别骨赘周围韧带形成的压迫,但对骨性结构的显示仍不如CT检查。
典型椎管狭窄的症状是与运动有关的,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加重。 开放式磁共振成像使患者能够在过伸位和过屈位进行检查,但成像质量尚不如传统磁共振成像,且检查结果与临床的相关性尚不清楚。
在50~70岁的无症状患者中,33%可以在影像学上发现腰椎异常。[14]
患者如无神经根症状或间歇跛行,无需常规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非创伤性腰背痛应尽可能少的进行影像学检查,除非患者已经有高度提示感染或恶性肿瘤的表现。
神经结构及软组织受压
尽管随着磁共振成像的普及,CT脊髓造影逐渐减少,但对幽闭恐惧症、起搏器植入或其他原因磁共振成像不满意的患者仍可以进行CT脊髓造影。
相比于磁共振成像,脊髓造影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过伸位和过屈位动态观察硬脊膜囊和神经根, 同时也能够较好地评估侧隐窝和神经管受压。
随着新型造影剂的应用,抽搐和蛛网膜炎等并发症显著减少。 但脑脊液引起的低颅压头痛依然存在,尽管发生率较低。
在造影剂深染的椎管内出现典型的“沙漏”样缩窄
CT是骨解剖结构的最佳成像手段,为诊断和术前计划所必须。
CT能够准确显示侧隐窝和神经管解剖结构,并可鉴别骨性结构和韧带增厚与椎间盘突出所造成的神经受压。
峡部裂在CT上显示较磁共振成像和X线平片更清楚。
另外,对需要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尽管磁共振成像通常也能够满足骨骼测量的需要, 但手术医生多选择轴位CT来分析椎弓根直径及内外侧方向。
CT不能够提供神经结构的高质量成像或评估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
骨性解剖异常
有神经源性跛行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行走后肌电图F波潜伏期延长,坐位休息后恢复正常水平。 但这一变化对鉴别椎管狭窄和其他病因是否具有特异性尚不清楚。
F波潜伏期延长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