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危险因素

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55岁、肾清除率降低、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特殊药物的使用(如胺碘酮、克拉霉素、环孢素、伊曲康唑、普罗帕酮、奎尼丁、安体舒通、维拉帕米、地尔硫卓、酮康唑、长春碱、多柔比星、利血平、2,4-二硝基苯酚和红霉素)。

地高辛接触

地高辛或洋地黄毒苷接触史应尽量予以确认。

消化道(GI)症状

通常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或厌食。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通常包括嗜睡、乏力和意识障碍

视觉症状

通常包括色觉紊乱,物品周围出现黄色光晕(黄视症),视力模糊,复视。地高辛过量中的黄视症发病率低于洋地黄毒苷过量中的黄视症发病率。

其他诊断因素

自杀

在急性地高辛中毒事件中,患者或家属可提供地高辛接触或自杀史。

心血管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心悸、晕厥、心律失常、呼吸困难。

危险因素

年龄大于55岁

年龄更大的成年人(大于55岁)的中毒风险高,毒性可来自多种机制,如剂量误差、慢性疾病、清除率降低、生物利用度上升,以及与其他慢性药物的相互影响。

肾清除率降低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患者更容易地高辛中毒,因为地高辛的血清清除率下降。

高钾血症(大于5.0mmol/L)

患有高钾血症的患者(大于5.0mmol/L[大于5.0mEq/L])的地高辛中毒以及心律失常的风险更大,导致其预后更差。然而,急性地高辛中毒也可引起高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其他原因包括红血球溶解、肾功能衰竭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

低钾血症(小于3.0~3.5mmol/L)

在有低钾血症的情况下(小于3.0~3.5mmol/L[小于3.0~3.5mEq/L]),地高辛血清浓度在治疗范围的患者可出现症状。[21]

特定药物的同时使用

地高辛的清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P-糖蛋白。因此,抑制P-糖蛋白的药物可能会增加地高辛水平并有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这类药物很多,但临床上显著的药物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胺碘酮、奎尼丁、酮康唑、伊曲康唑、长春碱、多柔比星、利血平、2,4-二硝基苯酚和红霉素。[18]其他药物还有克拉霉素、环孢素、普罗帕酮、奎尼丁和螺内酯。

其他机制也可能会影响地高辛水平。胺碘酮可降低肾清除率,将地高辛从其蛋白结合位点置换。奎尼丁也能够将地高辛从其蛋白结合位点置换。螺内酯可增加肾前性状态,从而加强肾清除率降低状态。维拉帕米可降低肾清除率。抗生素可抑制细菌活性(针对胃肠细菌),并可能增加从胃肠道吸收的地高辛量。

低镁血症

一些电解质异常可增加地高辛易感性。

高钙血症

一些电解质异常可增加地高辛易感性。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可引发地高辛中毒的已知风险因素。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