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跑步时减速进入站立期时膝关节屈曲,引起远端髂胫束在股骨外上髁上滑动,过度摩擦。[5] 屈膝约30°时这里被称作撞击区。 骑车的踏板反作用力,尽管显著低于跑步,但在屈伸运动中远端髂胫束在撞击区承受相似的应力。 自身危险因素或训练因素可能导致过度摩擦,患者通常同时受困于这两种因素。 跑步者常因过度训练而发病,同时还常伴有潜在的髋外展肌力减弱。[16][18][19] 跑步者可能会描述随着每周跑步里程数增加出现疼痛的快速进展。[16]

导致髂胫束紧缩和肌力弱(股四头肌和臀中肌)的内在因素包括:膝内翻(弓形腿),弓形足(高弓足),股骨外上髁突出,髂胫束、外侧支持带、阔筋膜张肌和腘绳肌紧缩。[20][21] 据报道,这种情况仅发生于女性跑步者,受年龄及体重增长影响。

病理生理学

在解剖上,髂胫束 (ITB) 是阔筋膜张肌肌腱部分的延续,大部分的阔筋膜张肌与臀大肌相连。[6][22][23]髂胫束解剖。 IT Band为髂胫束,Gluteus Max.为臀大肌,TFL为阔筋膜张肌[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髂胫束解剖。 IT Band为髂胫束,Gluteus Max.为臀大肌,TFL为阔筋膜张肌来源于Dr J.C.Mak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在远端,髂胫束跨越髌骨外侧缘及髌骨外侧支持带,并与它们相附着,最终止于胫骨 Gerdy 结节。局部解剖显示股骨外上髁处为有一处强有力的肌腱附着处,其下方有脂肪组织(脂肪垫样结构),而远端 Gerdy 结节部分为韧带成分。[22] 跑步期间,足部触地即刻髂胫束后缘撞击股骨外上髁。这一撞击区出现在屈膝 30° 或稍少于 30° 时。撞击区发生于屈膝约30°时。[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撞击区发生于屈膝约30°时。来源于Dr J.C.Mak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 反复刺激可导致慢性炎症,尤其在髂胫束后方纤维,这里相对于前方纤维与股骨外上髁接触更紧密。

男性跑步者可能出现运动学问题,例如髋内旋和膝内翻增加以及髋外旋肌无力。[14][24] 对女性跑步者的研究证实,在跑步的站立期,股骨外旋导致膝关节相对内旋。[14][25] 女性跑步者可能出现髋内收和膝内旋增加以及髂胫束异常劳损和劳损速率异常。[26]

膝关节内旋可能是造成髂胫束Gerdy结节部分紧张的一个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其在股骨外上髁处的紧张。疲劳及肌肉节段协调作用降低可能是导致膝关节及髋部相关组织过度内旋的原因。[21][27]

分类

髂胫束摩擦损伤分级[7]

损伤分为5级:

  • 1级:正常活动时无疼痛,但专业运动训练后约1~3h可有大体痛感;不经特殊处理疼痛通常于24h内缓解。

  • 2级:跑步训练结束时出现轻微疼痛;训练效果不受影响。

  • 3级:训练早期开始阶段即出现疼痛,影响跑步速度及训练时长。

  • 4级:疼痛限制训练,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疼痛感;运动员不能再继续专业运动训练。

  • 5级:疼痛限制训练,同时制约日常生活活动。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