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水痘是无免疫宿主原发性感染α亚科人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临床疾病表现为第二血症期病毒。接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后,初期会产生宿主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这对早期控制和限制原发性水痘感染的播散十分重要。初次发病后,该病毒将终生潜伏于颅神经和背根神经节。在高达三分之一的病例中,VZV 可能会在后期再次被激活并形成带状疱疹。[13]

病理生理学

易感人群通过直接接触皮损或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空气传播,接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时会发生水痘。[14]接触后,病毒传播至局部淋巴结,从而导致第一血症期。第 4 至 6 天时,感染将传播至肝脏、脾脏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其他细胞中。

第二血症期约发生在感染后第 9 天,病毒随单核细胞运至皮肤和黏膜,从而导致典型水疱疹。[15]VZV 造成小血管发生血管炎、上皮细胞变性,从而导致水疱中有大量病毒。[15]

发生皮疹前 1 至 2 天内可在鼻咽部检测到该病毒,并且在出现典型皮疹之前已经有传染性。[16]患者的感染期至少持续 5 天,直至所有皮损表面形成结痂。潜伏期通常为 14 天。

分类

临床定义

轻度疾病(重度疾病低风险):健康儿童中,通常为轻度且具有自限性,伴有乏力、瘙痒(痒)症状,体温升高至 39℃ (102℉) 持续 2 至 3 天。

重度疾病:与并发症相关,例如,肺炎、神经系统后遗症、肝炎、继发细菌性感染,甚至死亡。

重度疾病中等风险患者包括:[1]

  • ≥13 岁患者

  • 慢性皮肤病患者(例如,特应性皮炎)

  • 潜在肺病患者

  • 接受水杨酸盐治疗的患者

  • 接受短期或间歇性口服皮质类固醇或吸入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

重度疾病高风险患者包括:[2]

  •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例如,器官移植、化疗、HIV 感染)

  • 新生儿

  • 接受长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或大剂量系统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孕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