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大部分肠套叠病例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之前病毒感染引起的肠壁派伊尔氏斑和淋巴组织增生有关。淋巴结增大被认为是特发性肠套叠的关键位置。本文重点讨论婴儿特发性肠套叠。大龄儿童和成人肠套叠较罕见,并且几乎都是由病理性导引点引起的。病理性导引点为肠道的解剖学结构异常,例如肠腔息肉、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和良性占位性病变(例如脂肪瘤、梅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癜及肠重复囊肿)。[2][3][4]

病理生理学

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肠套叠套入部)套入与之邻近的远端肠腔(肠套叠鞘部)。肠系膜随近端肠壁被拖进远端肠腔,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随后出现水肿、黏膜出血及压力上升。如果动脉血流受累,会出现缺血、坏死及穿孔。[3]肠套叠:血管嵌塞在两层肠道之间,导致供血减少、水肿、肠绞窄和坏疽。最终可能发生脓毒症、休克和死亡。[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肠套叠:血管嵌塞在两层肠道之间,导致供血减少、水肿、肠绞窄和坏疽。最终可能发生脓毒症、休克和死亡。由 BMJ 知识中心创建 [Citation ends].

特发性肠套叠的提示性诱发因素包括,发育良好的淋巴组织、肠壁较薄、肠腔较窄、回盲部固定不良、病毒或细菌感染及近期腹部手术。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肠系膜淋巴或派伊尔氏斑增生、蠕动异常及腹壁水肿。[2]

回结肠套叠(远端回肠脱入近端结肠)是最常见的肠套叠部位,其次是回肠结肠和结肠结肠部位。[9]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