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潜在病因不清楚,但最近研究表明,在包括慢性盆腔痛在内许多慢性疼痛综合征中,患者前扣带回、岛叶皮质和杏仁核的活性增加。[5] 在易感年龄遭受性虐待或创伤,也能导致这些脑结构发生调节障碍。

疼痛似乎能够从一个器官系统向另一个扩散,这个过程由中枢介导,终末器官却没有病变。 这些特点表明,边缘叶调节障碍,可能是慢性盆腔痛许多特征的原因。

对相关诊断的病因同样知之甚少。疼痛可能起源于一个或多个器官,实际表现和影响每个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有差异。慢性盆腔疼痛的定义之一是至少持续 6 个月的痛经,并且会导致活动受限。此类周期性妇科疼痛可能是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的表现,它们两者都是子宫本身的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被认为是经血逆流的结果,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与疼痛严重程度并不相关。[6][7] 一个新的假设是,应激源导致神经-免疫调节障碍,通过腹膜神经生长因子生成,经血逆流的正常过程发展为感觉神经支配的子宫内膜异位种植。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变种,是由于子宫内膜组织通过未知传送机制或在妊娠期异常植入而导致。[8]

病理生理学

慢性疼痛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 假设为边缘叶相关性盆腔疼痛,则可解释在这些患者中见到的许多特征。

这种综合征反映了一种疼痛警觉过度状态,这是由于边缘结构(尤其是杏仁核和前扣带回)过度活动。这导致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盆腔的一个(或多个)部位(一般是肌肉或肌肉发达的器官),这些部位通过产生疼痛进行回应。这会使边缘系统增加这个区域的疼痛警觉,从而加重疼痛,并可能扩展到邻近器官。[9]

疼痛产生过程中涉及的大多数器官没有明显或可检测到的病理学改变。[5]

某些相关性病症有终末器官病理改变。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是在子宫内膜之外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

  • 子宫腺肌病的定义为子宫壁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

  • 在患有间质性膀胱炎时,可能存在膀胱的葡萄糖胺聚糖层出现断裂,使下方黏膜暴露于尿液。膀胱上皮和膀胱壁还可能存在其他不一致的改变。[10]

  • 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是肠神经丛调节障碍的表现,可能涉及 5-羟色胺受体。[11]

  • 纤维肌痛和外阴痛没有一致的病理学结果,但可能存在局部神经网络紊乱。[12]

  • 患盆腔淤血综合征时,过多血液流向子宫,产生下坠感。 这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存在,仍有争议。[1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