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案例

案例

一名 37 岁的女性(孕 2,产 2)因慢性盆腔痛 4 年而就诊,还包括性交痛和排尿痛。 她曾经看过两个医生,尝试过口服避孕药和布洛芬,为缓解疼痛做过两次腹腔镜检查。 根据视觉模拟量表,她目前将自己的疼痛评分为 8/10。 她在其他方面健康,但有轻度抑郁,睡眠差。 体格检查显示下腹部有压痛点,触诊时一侧肛提肌有疼痛,中度膀胱压痛,子宫或宫颈有举痛或摇摆痛。

其他表现

慢性盆腔痛患者只有一种诊断的情况罕见。如果只有一种诊断,最常见的是妇科原因导致的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或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很少单独发生)。其他单独出现且具有中等发生率的疼痛诊断包括:纤维肌痛、肛提肌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前庭炎。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通常表现为周期性疼痛,经常在经期加重,但可以发展为持续疼痛。 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累及肠道,引起一系列的肠道相关症状。 子宫腺肌病一般需要子宫病理学检查才能准确诊断。 通过腹腔镜检查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由于肉眼识别的准确率低,需要活检确诊。 有限证据提示,高分辨率 MRI 或超声也许能够发现较晚期的疾病。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正常的尿液分析结果,可以怀疑间质性膀胱炎(也称为膀胱疼痛综合征),但根据基于研究的标准(并非临床),需要膀胱镜检查与水扩张确诊。利多卡因碱性液膀胱灌注后出现疼痛缓解,则患间质性膀胱炎的可能性较大。典型患者在主诉有尿路感染症状期间至少有 2 次尿培养为阴性。

体格检查是准确诊断任何肌肉(腹部或肛提肌)肌痛或外阴痛的唯一方式,通过直接触诊和再现患者疼痛进行。触诊时,感觉肛提肌非常僵硬,患者会诉疼痛超过盆腔检查的日常不适范围。多数患者可以将盆腔检查的压力与触诊时的疼痛区分开来。多处疼痛提示存在中枢性疼痛综合征。将局部麻醉药(1% 利多卡因)注射到可疑疼痛来源肌肉的压痛点,疼痛可立即缓解,并且持续相当长时间(激发点注射)。可能没有纤维肌痛的全面诊断标准。[2]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完全依靠病史,但应当包括罗马 III 标准。 既往手术导致的盆腔粘连、先前感染导致的瘢痕,或疝也可能导致持续疼痛,但外科治疗并不一定都有效。

不能轻视精神科共病的发生,需要额外治疗这些共病,以便成功管理慢性疼痛。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神经质轴人格特质 (neuroticism-axis personality trait) 和创伤应激症状。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