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目前,其病因学不清。只有2个致病因素被证实:

  • 少部分患者表现为罕见的家族性综合征和家族性聚合体。

  • 电离辐射。

多种实验已经着眼于其他因素,例如电磁场、手机的应用。[16][17][18][19][20][21][22]吸烟和环境因素,但是不能证实有其关系。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和过敏症被视为保护性因素,但是,其病理生理机制不明。[15]

病理生理学

星形细胞瘤症状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可能与正常神经组织的渗透性、肿瘤对周围组织压迫或肿瘤周围的血管源性的脑水肿有关。如果占位效应明显,可导致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高颅压的症状。对脑皮层的浸润或刺激也是导致癫痫发生的原因。高级别肿瘤可能异常的血管结构造成急性颅内出血。头痛是由于高颅压或痛觉敏感结构被牵拉所造成,如脑膜或血管。

分类

WHO分型[1]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I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级)

弥散型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II 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 突变型和 1p/19q 联合缺失(II 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II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III 级)

间变性少突神经胶质瘤,IDH 突变型和 1p/19q 联合缺失(III 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III 级)

胶质母细胞瘤,IDH 野生型(IV 级)

胶质母细胞瘤,IDH 突变型(IV 级)

弥散型中线胶质瘤,H3 K27M 突变型(IV 级)

肿瘤的位置

幕上

  • 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幕上,除了纤维型星形细胞瘤。认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只有35%发生于幕上。[2]

  • 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的各个级别均好发于额叶,其次是颞叶,而枕叶和顶叶较少发生。

  • 颞叶是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其次为额叶。[3]

  • 11%的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出现在视下丘的区域。[2]

  •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通常沿着室间孔附件的界沟生长。

幕下

  • 40%的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小脑。MRI显示小脑纤维型星形细胞瘤(I级)[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MRI显示小脑纤维型星形细胞瘤(I级)来自Karine Michaud的资料,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 [Citation ends].有9%的发生在脑干。[2]

  • 脑干星形细胞瘤被分为4类。[4]

    • 脑桥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多数是间变型,其余为胶质母细胞瘤。

    • 颈延交界处:多数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或弥散型星形细胞瘤II)。

    • 局灶的:多数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或弥散型星形细胞瘤II)。

    • 背侧外生型:多数是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 存在的趋势:低级别好发于脑干上部(中脑)(76%为低级别),而高级别好发于脑干下部(胶质母细胞瘤100%位于延髓)。[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