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症状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可能与正常神经组织的渗透性、肿瘤对周围组织压迫或肿瘤周围的血管源性的脑水肿有关。如果占位效应明显,可导致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高颅压的症状。对脑皮层的浸润或刺激也是导致癫痫发生的原因。高级别肿瘤可能异常的血管结构造成急性颅内出血。头痛是由于高颅压或痛觉敏感结构被牵拉所造成,如脑膜或血管。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I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级)
弥散型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II 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 突变型和 1p/19q 联合缺失(II 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II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III 级)
间变性少突神经胶质瘤,IDH 突变型和 1p/19q 联合缺失(III 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III 级)
胶质母细胞瘤,IDH 野生型(IV 级)
胶质母细胞瘤,IDH 突变型(IV 级)
弥散型中线胶质瘤,H3 K27M 突变型(IV 级)
幕上
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幕上,除了纤维型星形细胞瘤。认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只有35%发生于幕上。[2]
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的各个级别均好发于额叶,其次是颞叶,而枕叶和顶叶较少发生。
颞叶是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其次为额叶。[3]
11%的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出现在视下丘的区域。[2]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通常沿着室间孔附件的界沟生长。
幕下
40%的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小脑。[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MRI显示小脑纤维型星形细胞瘤(I级)来自Karine Michaud的资料,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 [Citation ends].有9%的发生在脑干。[2]
脑干星形细胞瘤被分为4类。[4]
脑桥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多数是间变型,其余为胶质母细胞瘤。
颈延交界处:多数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或弥散型星形细胞瘤II)。
局灶的:多数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或弥散型星形细胞瘤II)。
背侧外生型:多数是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存在的趋势:低级别好发于脑干上部(中脑)(76%为低级别),而高级别好发于脑干下部(胶质母细胞瘤100%位于延髓)。[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