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标准

MRI表现

I级:界限清楚,典型的囊变伴有强化的结节(强化并非预示着不良的预后,而不同于浸润生长的弥散型星形细胞瘤)。[39]

II级:边界清楚,T1为高信号,T2为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无加强

III级:边界不清,异质性,T2像为高密度,T1像为低密度,有或无复杂的强化(40%未强化的病灶是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IV级:边界不清,异质性,有意义的血管源性水肿,强化,坏死(环形强化)。钆强化:血脑屏障被破坏,染色剂从损伤的血管漏出。

WHO病理学分类[1]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I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级)

弥散型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II 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 突变型和 1p/19q 联合缺失(II 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II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III 级)

间变性少突神经胶质瘤,IDH 突变型和 1p/19q 联合缺失(III 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III 级)

胶质母细胞瘤,IDH 野生型(IV 级)

胶质母细胞瘤,IDH 突变型(IV 级)

弥散型中线胶质瘤,H3 K27M 突变型(IV 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