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大多数成人的隔前蜂窝织炎源于某个浅表部位的感染(如蚊虫叮咬、睑板腺囊肿、表皮囊肿、毛囊炎)。儿童如果发生隔前蜂窝织炎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鼻窦炎。在各年龄段,眶蜂窝织炎往往源自上呼吸道感染的局部蔓延,以鼻窦炎多见。其他较少见的来源包括眼眶外伤、眶壁骨折、泪囊炎、眼内炎(“全眼球炎”)或潜在的口腔感染。在极少数情况下,眶蜂窝织炎可经血行播散。[1][3][4][5][6][7]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厌氧菌等。真菌感染(霉菌或侵袭性曲霉病)可发生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免疫抑制或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临床表现典型,进展迅速,致死率高。

病理生理学

眶壁较薄弱,其内有许多小的神经和血管,以及细小的裂缝(筛骨眶板裂),因此邻近鼻窦的感染容易蔓延至眼眶。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感染了连接眼眶和鼻窦的无瓣膜静脉,接着感染蔓延至眼眶。[4][5]需要注意的是因眼眶内不存在淋巴管,故这种感染途径中并无淋巴的参与。

若眶周蜂窝织炎或眶蜂窝织炎的感染来源于鼻窦,最常见的来自于筛窦,正常情况下筛板可以将筛窦和眶内容物隔开,但如果筛窦存在炎症,感染往往可以通过薄薄的筛板蔓延至眼眶。少数情况下,感染也可通过额窦的下壁或上颌窦的上壁蔓延至眼眶。[6][7][8][9][10]上颌窦炎常继发于牙源性感染。

鼻窦炎导致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继而引起眼睑水肿。眶蜂窝织炎的症状和体征(视力障碍、眼球突出和球结膜水肿)是由于炎性渗出物蔓延至眼眶,伴有眶内软组织水肿,导致眶内压增高引起的。[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