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肛门直肠、神经系统或脊柱异常病史,或胃肠道手术史

可与器质性大便失禁有关;患者的大便失禁风险因具体疾病而异。

粪便污染或腹泻

诊断大便失禁必须的表现。 便秘孩子可能与溢出性腹泻有关,或源自排便次数增加和腹泻。

便秘

诊断慢性便秘有关的大便失禁的必需表现。

肛周皮肤刺激

由水分和粪便酶引起。

直肠检查结果异常

可能发现肠音异常、在慢性便秘相关粪便嵌塞导致的扩张直肠中存在大型粪团,或在非潴留性大便失禁中发现空的直肠穹窿。

脊柱畸形

严重程度有差异,与不同程度大便失禁相关。

无力和反射减弱或消失

在神经学检查中可能会发现下肢无力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器质性或神经源性肠疾病。

其他诊断因素

行为问题

可能表现出焦虑、抑郁和社会隔离。

与所有类型的大便失禁有关,可能是病因也可能是结果。

排便疼痛

与慢性便秘相关的大便失禁有关。

腹痛/绞痛

与慢性便秘相关的大便失禁有关。

姿势-臀部收缩

与慢性便秘相关的大便失禁有关。

遗尿

大多数功能性大便失禁伴慢性便秘和器质性大便失禁可有此表现。

肛门直肠畸形

严重程度有差异,与不同程度大便失禁相关。

异常的腹部检查

腹部检查可发现下腹部的粪块和气体。

潜在疾病史

甲状腺功能减退、乳糜泻和囊性纤维化可表现为大便失禁。

危险因素

慢性便秘

粪便潴留的主要原因,导致溢出性大便失禁。

可能与原有的疾病有关,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

男性

通常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影响。 在儿科胃肠诊所对 161 名 5-17 岁儿童的系列研究中,75% 为男孩。[6]

年龄: 5 岁至 6 岁

阿姆斯特丹一项研究发现,5-6 岁儿童的大便失禁现象比 11-12 岁更为频繁(患病率分别为 4.1%:1.6%)。[5]

膳食纤维缺乏

可引起便秘。

液体摄入不足

可引起便秘。

排便训练延迟或不足

幼儿,特别是男孩,拒绝或不愿使用厕所/马桶排便的现象并不少见。 持续“憋便”最终可导致便秘与大便失禁。

肛门直肠畸形

畸形从轻微到复杂,且是否会出现持续性失禁取决于畸形情况。

骶骨发育不良的患者更可能大便失禁。[6]

约 50% 受影响儿童偶尔会弄脏自己的内裤,25% 的儿童会出现持续的大便失禁,需要每日治疗。[7]

先天性巨结肠

50% 以上的患者术后会出现大便失禁,但多数在青春期前可以控制。[8]

大便失禁是术后修复后总体生活质量评估的重要预测指标。

脊柱异常

每年约有 2500 名新生儿出现神经管缺陷,尤其是脊柱裂,发病率为每 1200-1400 例活产儿出现 1 例。[9] 事实上,所有受影响的儿童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大便失禁。

其他导致大便失禁的脊柱异常包括脊髓发育不良和脊髓栓系。

由于家庭压力事件导致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重大的家庭事件,例如父母离婚、兄弟姐妹的出生,或家庭成员的死亡,可导致心理紧张,从而使儿童的发育倒退(包括肠道和膀胱习惯)。

精神障碍

尚不清楚行为或精神障碍(例如焦虑、抑郁)是否是大便失禁的危险因素或是大便失禁导致的后果。[10]

过度用药

青少年和成人过度使用药物(例如泻药或奥利司他)也可引起大便失禁,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