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儿童大便失禁的治疗取决于其根本原因和相关疾病的情况。 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无粪便污染的情况下每日排便 1-3 次。

在功能性或器质性大便失禁中的慢性便秘和严重的粪便堵塞

有便秘和严重的粪便堵塞的患者,应遵循 2 步法清空结肠,然后维持定期排便的习惯以避免残留粪便物质的再积聚。 对于器质性大便失禁,治疗也应针对基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紧急解除粪便嵌塞

  • 对表现为粪便堵塞和便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大便失禁的患者,口服泻药是解除粪便堵塞的一线选择方案。首选口服泻药,主要是因为耐受性更好且更易接受。若患者对口服泻药无反应,灌肠可作为软化粪便的二线治疗方法。若单独使用泻药或灌肠解除堵塞不成功,可能有必要联合使用两种方法作为三线选择方案。

  • 及时清肠可在门诊进行,但若患者不配合或治疗失败,则要入院治疗。 通常需要 2-5 日起效。

2. 持续维持期以避免残留粪便物质再积聚

  • 治疗包括泻药、饮食干预和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 由于不会导致患者上瘾,泻药可每日使用,也建议使用粪便软化剂。

  • 饮食干预包括增加饮水量,每日至少 4-8 杯,增加每日纤维摄入(建议每日纤维摄入克数为患者年龄加 5),[12] 并且每日食用 5 种水果或蔬菜。补充可溶性还是不可溶性纤维取决于具体情况。可溶性纤维倾向于使粪便体积增大,而不可溶性纤维倾向于使粪便松软。因此首选可溶性纤维(例如车前子、果胶)。[25]

  • 良好的排便习惯,包括让儿童在早晨、放学后和饭后坐在马桶上 5-10 分钟。[15] 坐在马桶上时,儿童的膝部应保持弯曲,并把脚放在踏凳上。 即便没有排便感觉,儿童也应将粪便推出,以便再次训练肌肉。

  • 一项系统性综述研究发现,行为干预加泻药对改善功能性大便失禁优于单独使用泻药。[26]

有器质性大便失禁的患者若接受积极药物治疗失败时,少数病例可用外科手术治疗以保持肠道通畅。手术后遗留的失禁可用泻药、饮食干预和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进行治疗。

无便秘的非潴留功能性或器质性大便失禁

若患者无便秘症状,干预措施应包括排便的再训练计划、增加膳食纤维、生物反馈以及大便失禁影响社会活动时,可使用止泻药洛哌丁胺作为最后的解决方法。 对于器质性大便失禁的患者,其根本病因(例如解剖结构的异常、原有的疾病)也应得到治疗。

排便再训练计划旨在增强内部肌肉或内括约肌,并恢复直肠感觉。[10] 通常要求患者坐在马桶上做5-10 分钟排便动作,每日 2-3 次。

生物反馈通常只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异常的患者中进行,但其有效性仍未确定。[26] 应在专门的三级医疗机构进行。

若社会心理因素是基本的病因,则患者从心理健康专家或心理医生处进行行为医学咨询,可从中受益。[1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