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曾发作胆道疼痛

曾发作过一次胆道疼痛的患者约一半将在 1 年内再次发作。[31]

右上腹痛

通常为剧痛,持续超过 30 分钟。

可能始于上腹部或左上腹,然后转移到右肋下区。最常在食用高脂肪餐后出现。

墨菲征阳性

右肋下区压痛阳性。深呼吸时,压痛突然加重并造成呼吸停止。超声检查时也可引起。

腹部肿块

在 30% 至 40% 的病例中,膨胀的胆囊可能会被触及。[8]

其他诊断因素

右肩痛

胆囊牵涉痛可能在右肩或肩胛间区。

厌食

非特异性症状通常与胆道疾病有关。

恶心

在胆道疾病患者中,通常与持续的右上腹痛有关。

发热

持续疼痛和发热提示复杂疾病,如脓肿形成、穿孔或非结石性胆囊炎。

呕吐

非特异性症状通常与胆道疾病有关。

黄疸

轻度黄疸在约 10% 的该病患者中出现。[1] 由胆道周围的炎症和水肿,胆囊肿胀导致的胆道高压,胆总管内的结石或胆囊颈嵌塞的结石造成的梗塞(Mirizzi 综合征)引起。

危险因素

胆结石

胆结石在胆管内嵌塞,导致 90% 的病例出现胆囊炎。[3] 无论男女,胆结石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相比美国的其他种族,美洲印第安人的胆结石患病率最高。[5] 研究表明,胆结石患者的家属、双胞胎和亲戚患胆石病的几率增加。[5]

严重疾病

导致危重患者出现胆道疾病的因素包括胆囊运动障碍、胆囊缺血和全胃肠外营养。[5] 血管损伤,尤其是在曾有低血压发作的危重患者中,被认为是危险因素。[15] 近期严重疾病,包括外伤和烧伤,使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病危险增加。

全胃肠外营养 (TPN)

禁食导致胆囊运动不足。长期 TPN 导致胆囊瘀滞、胆泥,以及由于胆囊排空减少导致胆结石。约 60% 接受 TPN 的患者仅在 3 周后就可出现胆泥。[5] 人们认为,胆汁瘀滞导致胆囊内积聚有毒物质,从而引起胆囊黏膜损伤。[15]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胆囊疾病风险增加。[18]

缺乏体力活动

进展为胆结石的危险因素。

低纤维摄入

进展为胆结石的危险因素。

外伤

与胆汁淤滞、缺血、细菌感染、脓毒症和 XII 因子激活有关。[16]

重度烧伤

大面积烧伤的患者通常存在发展为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多重危险因素,包括脓毒症、脱水、全肠外营养和正压通气。[17]

头孢曲松钠

分泌到胆汁中;可与钙结合沉淀,形成胆泥和胆结石。[5]

环孢素

可减少胆汁酸的分泌,更容易导致胆泥或胆结石形成。[8]

肝动脉栓塞形成

局部缺血作为原发性事件(如,小血管血管炎)或肝脏化疗栓塞的并发症出现,如出现意外胆囊动脉栓塞,可引起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19]

感染

巨细胞病毒、隐孢子虫和伤寒沙门氏菌可感染胆道系统,引起胆囊炎。可作为由于微孢子虫属引起的艾滋病相关胆管病变谱系的部分疾病,在艾滋病患者中出现。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