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流行病学

原发性疾病最常见(全世界高达 70% 的人口患病,但并非都存在乳糖不耐受的症状),[1][4][5][6][7] 而先天性疾病极其罕见(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大约仅报告了 40 例)。[3][8]

在美国,相比白种人,原发性疾病在非洲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西班牙裔/拉丁裔和亚裔美国人中更为常见。[2][9][10][11] 北美人、北欧白种人和澳大利亚人的患病率最低,为2%~15%。[2][9] 相比之下,在南美人中乳糖酶缺乏的患病率是 50%-80%;非洲人和德系犹太人为 60%-80%;美洲印第安人和某些东亚人的患病率则几乎是 100%。[2][10][11]

乳糖酶表达的年龄相关性下降通常在童年期就完成了,但也有报道可于后期(青少年期)发生,特别是在白种人中。[11][12] 乳糖酶活性丧失的最终水平和时间进程在不同种族差异较大。[1][11]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断奶后 3-4 年内乳糖酶活性丧失 80%-90%;犹太人(所有人群)和亚洲人在断奶后几年内丧失 60%-70%;北欧和北美白种人乳糖酶活性达到最低水平可能需要 18-20 年。[1][3] 混血人种被观察到乳糖酶不持久的患病率较低,而土著人种则有较高的患病率。[13]

在原发性疾病中典型起病是隐匿的和渐进的,且大部分人是在青春期和成年期首次感觉到不耐受症状。[2][3] 与北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白种人相比,美洲原住民、非洲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拉丁裔会更早出现症状。[2][3][10][11] 继发性疾病在儿童中更常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且感染是常见的原因。[14]

不同性别同等受影响。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