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取决于病变的解剖部位和缺血的严重性,以及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时间进程。彻底的评估和及时、适当的干预对于减轻症状和改善预后很重要。[27] 如果怀疑或确证缺血性肠病,应及时进行外科会诊。

急性肠系膜缺血

应予适当的液体复苏和辅助供氧来改善组织灌注和氧合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例如在这些情况下,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米力农都较好,因为这些药物加重内脏缺血的风险较小。初始复苏的目标也包括缓解急性心衰和纠正心律失常。进行有创监护可能合适。加强禁食状态,予鼻胃管减压来缓解症状。

应给所有患者使用能够覆盖肠道细菌的经验性抗生素(例如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加甲硝唑),因缺血所致的正常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可导致严重的细菌易位。

如果有腹膜炎的临床体征,或者放射学或实验室证据提示肠梗死或穿孔,应紧急进行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手术,包括切除坏死的肠管。理想状态下,应在切除任何肠管前完成血运重建,这样处于交界处的缺血肠管在血运重建后可能恢复较为满意。为了评估缺血进展和再灌注损伤可能有必要行二期手术,缺血进展或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出现更多需要切除的无活力肠管。有时吻合术会推迟到二期手术时再进行,特别是当患者临床情况不稳定时。

根据潜在病变和术中发现,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可能恰当:

  • 对于动脉近端血栓或栓塞,可能需要在动脉阻塞水平行血栓或栓塞切除术以实现血运重建。

  • 如果动脉闭塞是由严重和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造成的,且患者一般情况足够稳定以耐受长时间的手术,推荐行肠系膜旁路手术。

  • 远端肠系膜血管痉挛或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可以经导管输注罂粟碱进行治疗。

  • 如果诊断为肠系膜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切除术和/或术后抗凝治疗可能合适。

  • 如果明确了脓毒症的感染灶,应行拭子和培养以鉴定病原微生物,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 如果造成缺血的病因是血管炎(例如 CT 扫描显示血管壁增厚,或者存在血管炎的其他症状,或是既往诊断),可考虑术后皮质类固醇治疗。

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中,输注罂粟碱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对于血栓或栓塞造成的梗阻病例以及非梗阻性肠系膜缺血病例都可以。在术前、术中或术后均可输注罂粟碱,直到不再有持续性血管收缩的血管造影或临床证据。

一般认为肝素化是有益的,但治疗的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一些专家建议推迟至术后 48 小时再开始使用,因为存在损伤肠管官腔内出血的风险,但另一些专家提倡术后立即开始肝素化。另一个建议的方法是,如果术中无肠梗死,则术后立即开始抗凝治疗,但若出现肠梗死,则应延迟抗凝治疗。目前缺乏这些方案的高质量支持数据。[1][20]

对于肠系膜上动脉 (SMA) 栓塞的患者,如果没有需要急诊手术干预的肠梗死、穿孔或者腹膜炎等证据,且如果没有其他禁忌症,可以考虑予局部溶栓治疗。溶栓通常与罂粟碱输注联用。如果在 4 小时内栓子不消散,或者有缺血进展的证据,患者应接受剖腹探查并行传统的栓子摘除术。

对于无肠梗死、穿孔或者腹膜炎证据的 SMA 血栓形成患者,可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并放置支架,但是这项操作在技术上比较困难。术前、术中和术后持续肝素化联合罂粟碱输注,直到没有持续性血管收缩的证据。

慢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取决于一系列因素,最突出的是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应考虑予血管内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28] 进行心血管、呼吸或其他合并症的医疗优化治疗后,如果评估患者适合开放性手术,尽管也可以行其他手术操作,那么系统-肠系膜旁路形成手术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顺行和逆行旁路移植术,对主动脉行 SMA 再植入术,并经动脉和经主动脉肠系膜动脉内膜切除术可能都起到一定的作用。[1] 对于慢性肠系膜缺血的长期开放效果来说,开放性手术较血管内方法效果好。[28][29]

对于不能行开放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单行经皮腔内肠系膜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mesenteric angioplasty, PTMA) 或联合支架植入术。[30]

结肠缺血

这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类型,包括一系列的疾病:[31]

  • 可逆性结肠病变

  • 一过性结肠缺血

  • 慢性结肠缺血

  • 狭窄

  • 坏疽

  • 暴发性全结肠炎。

大多数结肠缺血的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的、特异性的诱发原因,[1]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治疗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病例可以自行消退(可逆性缺血性结肠病或一过性结肠缺血改变)。症状严重或持续的患者需要住院,予支持措施、肠道休息,查找并清除血管沉淀物。

有结肠缺血中度或重度急性表现的患者应常规接受抗生素治疗,尽管缺乏与获益相关的高质量证据。该实践基于大量陈旧的研究,抗生素治疗提供的理论上的保护针对细菌易位(与黏膜完整性缺失同时出现)。[1]

结肠缺血的手术指征包括:[1]

  • 急性指征:

    • 腹膜炎体征,提示坏死或穿孔

    • 大量出血(罕见):可能需要结肠次全切除术

    • 暴发性全结肠炎伴或不伴有中毒性巨结肠。

  • 亚急性指征:

    • 急性节段性缺血性结肠炎 2-3 周内治疗无效,伴有持续的症状或失蛋白结肠病变。

    • 表面上治愈但仍有反复脓毒症发作。

  • 慢性指征:

    • 症状性的结肠狭窄:可行经内镜扩张或节段性切除进行治疗。

    • 症状性节段性缺血性结肠炎。

一过性或轻度缺血,没有肠梗死、穿孔或腹膜炎的证据

急性一过性或轻度缺血的患者查体没有腹膜炎体征,CT 扫描或肠系膜血管造影提示肠道有血流灌注,无全层坏死的证据。如果结肠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提示只有黏膜到黏膜下层受累,可行保守治疗。其中包括:

  • 禁食状态

  • 液体复苏和必要时使用正性肌力药物

  • 覆盖肠道细菌的抗生素

  • 鼻胃管减压缓解症状

所有患者都应使用覆盖肠道细菌的抗生素(例如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加甲硝唑),因为正常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可能引起明显的细菌易位。

应尽快治疗基础病因:

  • 肠系膜静脉血栓予抗凝治疗。

  • 明确病原体后,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 血管炎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 针对休克,给予液体复苏和改善心脏的治疗。

应勤于对患者反复进行再评估,以发现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因腹膜炎或肠梗死证据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


女性留置导尿管的动画演示

男性留置导尿管的动画演示

中心静脉置管的动画演示

外周静脉置管的动画演示

鼻胃管置入术的动画演示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