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当温度负荷超过机体体温调节反应能力,机体内稳态异常,就会出现中暑。极端温度和湿度使散热效力不足,可能导致中暑。中暑包括从相对轻症的热衰竭至中暑的连续疾病谱,经常导致高死亡和发病。体力劳动产生内源性热,当并发高温环境因素时可以迅速导致中暑。儿童、老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机能受限,也易于诱发中暑,导致这些人的中暑风险增加。其他内在因素,包括与年老和适应性不足相关的慢性体液容量不足、无法增加心血管输出量和正常热休克蛋白反应缺乏,都可能抑制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1]

病理生理学

热阈一词指机体细胞在受损前可以承受的热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研究已经确定人体热阈最高体核温度约 42°C (107.6°F) 持续 45 分钟至 8 小时。[10]在更高的温度条件下细胞破坏更加迅速。热应激可启动全身炎症级联反应,同时增加胃肠道通透性,进而导致内毒素释放入血。[11][12]这些机制引发脑病反应,导致重度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分类

临床分类[1]

经典型中暑

  • 常见患者为处于高热应激条件下静坐不动的老人或体弱者。

  • 可能隐匿发作(超过数天),也可能仅出现体核温度轻度升高。

劳力型中暑

  • 常见患者为活跃的年轻人,由于剧烈运动或是环境温度负荷,加上体力劳动导致热应激发病

  • 起病急(在数小时内),且通常出现高体核温度。

热衰竭

  • 轻度中暑

  • 体核温度升高,幅度小于中暑。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