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细胞是源自神经嵴的细胞,在胚胎形成期间迁移到表皮。[5][18] 除了表皮,通常在毛囊、眼睛色素层、软脑膜和耳蜗中发现黑色素细胞。 在迁移后起初在整个真皮中发现黑色素细胞,在除了头部、颈部、背侧肢体和骶前区之外的全身各处,黑色素细胞经历了推测的凋亡。 这些解剖区域与蓝痣的最常见位置一致,而蓝痣是真皮的黑色素细胞聚集。 先天性痣还拥有皮内黑色素细胞,但是更容易浸润到真皮下部、皮下组织甚至更深的结构中,在特征上非常近似于皮肤附件(例如,毛囊和汗腺)。 在后天性黑素细胞痣中,一种未知的信号可能触发了黑素细胞的增生。 表皮真皮交界痣源自表皮中这些黑色素细胞的巢状增生。 某些痣细胞被认为从表皮迁移到真皮,从而生成复合痣。 表皮部分不再存在时,这种痣被称为皮内痣。 晕痣被认为是因自身免疫系统对痣中未知抗原的炎症反应导致的,这通常会导致该抗原消失。
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形成的色素,被认为具有防紫外线功能,但是有些人认为黑色素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抗菌防御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作用。[19][20]
术语“黑素细胞痣”包括一组含有黑素细胞的良性增生物。 黑素细胞痣没有一个得到广泛接受的一致分类方案。[2][3][4] 当前命名法并非基于统一的标准,例如发作的时机、颜色、命名来源、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2][3][4]
宽泛而言,黑素细胞痣可以划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这些是依据在人出生时就已存在痣的情况定义的;然而,具有先天性痣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的黑素细胞痣在年龄为 1 个月直至 2 岁的时段出现的时候,就产生了混淆。[5][6] 这些后来发作的先天性痣被称为“迟发痣”。 先天性痣常常根据大小分类,并具有易于围绕皮肤附属器的组织学类型。 某些后天性痣具有组织学方面的先天性类型,从而更容易混淆。
后天性黑素细胞痣
这些痣本身是不符合其他定义实体的痣的组合。 这些痣在出生 6 个月后开始出现,在童年时数量会增长,在 30 多岁达到顶峰。[7]
在组织病理学上,将后天性和先天性痣进一步细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复合痣,这种划分取决于黑色素细胞的位置:分别为表皮和/或真皮。[2] 以下是黑素细胞痣的一些最常见的分类方案。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小型:直径 <1.5 cm
中型:直径为 1.5 到 19.9 cm
大型(或巨型):成人身上直径达到或超过 20 cm 的痣(新生儿中头皮上为 9 cm 或者躯干上为 6 cm)
常见后天性痣
斑痣或斑点状雀斑样痣
蓝痣
晕痣
斯皮茨痣
非典型痣、发育不良痣或 Clark 痣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