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新兴疗法

调节细胞内铁代谢

新出现以铁调素-膜铁转运蛋白轴为靶点的慢性病贫血新疗法。其中包括铁调素直接拮抗剂、铁调素生成抑制剂、红富铁激素类似物及能增强膜铁转运蛋白对铁调素耐受作用的药物。[59] 维生素 D 在体外和体内均对铁调素有抑制作用,[60] 且维生素 D 缺乏可引起老年患者中的炎症性贫血患病率升高。[61] 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接受血液透析的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红细胞生成素需求。[62] 白介素-6 (IL-6) 是最重要的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可引起细胞内铁代谢的改变。 Castleman 病患者使用托珠单抗(tocilizuma,一种抗 IL-6 受体抗体)可降低铁调素水平,改善该疾病状态下的炎症性贫血。[63] 但是,有证据表明,使用 IL-6 抑制剂可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风险。[64]

新型依泊汀衍生物(生物类似物)

许多新的依泊汀类药物已经被研制出来或正在研究中,[65] 其中包括倍他依泊汀、依泊汀-δ、依泊汀-ζ、依泊汀-θ、依泊汀-κ、以及依泊汀-ω。这些依泊汀是利用不同克隆基因或细胞系生成的,其糖基化模式可能不同,但具有相同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165 个氨基酸序列。长效持续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活剂甲氧基聚乙二醇促红细胞生成素-β 亦已面市。其中很多药物显示出与生物学参照制剂(第一种获许可的依泊汀)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66][67][68][69] 尽管目前还未有在肿瘤性贫血中经确认的数据。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