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芽生菌病由皮炎芽生菌引起。[13]这是一种双态性真菌,生长为白色棉絮状菌丝,在 25°C (77°F) 条件下变为棕褐色或褐色,并在 37°C (98.6°F) 条件下生长为奶油色至棕褐色的堆积状或皱状酵母。[13]皮炎芽生菌作为腐生性霉菌存在于环境中,并已从河狸池和窝、河岸垂钓点的土壤和有机碎屑以及木柴堆等位置分离出该霉菌。[9][10][14][14]

也有关于芽生菌属两种新菌种的报告,即 B gilchristii[15]B percursus[16]但二者作为病原体的重要性仍有待确定。

病理生理学

皮炎芽生菌感染通常为吸入性感染。在肺部,分生孢子(孢子)可被肺泡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吞噬和消除,或转换为酵母相,从而对吞噬作用更具抵抗力。[17]这可能导致自限性无症状肺部感染或急性大叶性肺炎。酵母相可通过肺部进行血源性播散,导致肺外感染,最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骨骼和关节、中枢神经系统 (CNS) 和尿路感染。[17]然而,也可能发生分生孢子直接接种到皮肤。[18]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