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新兴疗法

总体考虑要点

目前新的治疗策略包括神经保护、小分子药物、基因疗法、基于干细胞的疗法和人工视网膜。与所有新出现的疗法一样,必须小心考虑存有偏见的研究者的观察和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安慰剂效果,以及批判性的数据分析和任何可能的推广性治疗。[35]

神经保护

神经保护的目的是输送预防视网膜神经变性的因子。动物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可能成功的化合物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地图样萎缩的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具有 CNTF 植入物的患者亚组比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保留更好的视敏度。[36]一项多中心假-手术-对照大剂量范围临床试验研究了使用包被细胞技术将 CNTF 长期输送到视网膜以治疗 RP的效果。[37][38]患者的眼睛被随机分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即一只眼接受高剂量或低剂量植入物并用另一只眼接受假手术。结果表明视网膜厚度剂量依赖性增加而未发现与包被细胞植入物或手术操作相关的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然而,对晚期阶段和早期阶段疾病,经治疗 12 个月后对视敏度或视野敏感度并无治疗效果。需要额外的使用更灵敏测定方法的纵向随访研究来评估 CNTF 治疗的长期益处。在少量参与的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尼伐地平进行治疗的试验表明在治疗后患者保留有中央视野。[39]类似地,在少量RP 患者参与的局部乌诺前列酮异丙酯疗效的研究发现经一年治疗后患者保留有黄斑敏感性。[40]需要更大的多中心双盲临床试验,以确认这些神经保护药物的疗效。

丙戊酸盐

丙戊酸盐是一种抗惊厥药物,已证实其能够改善视紫红质突变形式在细胞培养模型中的折叠的。丙戊酸盐已被推荐可适用于治疗涉及视紫红质的突变的常染色体显性形式的 RP。[41]临床试验在进行中。

基因替代疗法

三个组织报道了在继发于 RPE65 突变的 Leber 先天性黑朦的患者中使用腺相关性病毒载体转换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并递送替代基因疗法的成功试验。这些试验表明在无不良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基因递送的疗效,并且几位患者报告了主观上的视力改善。[42][43][44]但是,来自长期研究的初期结果显示,此作用的持续时间有限。[45][46]将通过 3 期临床试验的结果确定这些发现的意义,这些试验已在近期完成,但处于等待同行审议发表期间。

基于细胞和干细胞的治疗

已开始尝试将各种前体细胞植入视网膜下腔,进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再生。[47]一项研究证实了在 5 位视网膜变性患者中植入自体骨髓衍生单核细胞的安全性;需要研究进行进一步评估基于细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48]随着可由 RP 患者成年细胞制备的诱导型多能干细胞 (iPSC) 的出现,未来不仅可以为每个个体定制基于细胞的替代策略,而且还可以发展新的体外技术,以更好地理解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在临床试验前测试治疗的疗效。[49]

电子视网膜植入物

一些研究机构正在为因诸如 RP 等疾病而出现明显视力减退的患者开发硅微电极。此类装置将视觉刺激物转化为电信号,这可以刺激视网膜中的受体后细胞。[50][51][52]这些植入物最适于治疗晚期疾病,因为这些患者在其视力较好的眼睛内有剩余光感的剩余视敏度。尽管在晚期 RP 中外视网膜严重衰退且内视网膜杂乱无章,但是剩余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相对保留并易受电刺激影响,因此可以产生可感知光幻视形式的人工视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于 2013 年 2 月批准在美国使用阿格斯 II 型装置。一项单中心研究评估了 6 位使用阿格斯 II 型装置RP 患者 12 个月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该研究显示患者对阿格斯 II 型装置耐受良好。[53]在完全康复时,通常患者视力功能的改善有限。需要开展较大队列的纵向研究,以确认这些发现。

β胡萝卜素

已表明β胡萝卜素(维生素 A 前体)有利于RP的治疗。然而,结果仍是初步的,且在做出正式的推荐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5][2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