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肛门鳞状上皮内病变与 HPV 感染有关,常见于男男性行为者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和免疫抑制的患者,特别是 HIV 阳性患者。[11]该病罕见于异性恋男性,在HIV 阴性的男男性行为者中的患病率为 5%-30%。该病变罕见于 HIV 阴性女性,但常见于免疫抑制和 HPV 相关的下生殖道发育异常的女性。[12]对于 HIV 阳性的 MSM,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病率达 52%。[9]

病理生理学

肛管癌扩散的主要方式是直接侵犯周围软组织及沿淋巴管转移。血源性播散较为少见。出现临床症状时,30%的患者中可见盆腔淋巴结转移,15%-35%的患者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对于初始临床上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阴性并且未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治疗的患者,异时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病率分别是:T1 为 10%、T2 为 8%、T3 为 16% 及 T4 为 11%。大部分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为单侧。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受累较少见,一旦出现,分期则为 M1或远处转移。出现临床症状时,仅 10% 的患者出现骨盆外内脏转移。这些转移最常出现于肝脏和肺部。

分类

AJCC/UICC 分期系统[3]

美国癌症联合会 (AJCC) 和国际抗癌联盟 (UICC) 达成共识:肛管的范围是从肛直肠环直至肛门边缘。[3]该共识至关重要,因为这两个机构也认为肛周肿瘤的表现类似于皮肤癌,应归类为皮肤肿瘤,并予以相同的治疗。但若肛缘有肿瘤累及,则应作为肛管癌进行治疗。

分期系统考虑到肛管癌主要通过放化疗进行治疗(或一些特定病例仅采用放疗)。初始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选用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因此,按照肿瘤大小、淋巴结和转移情况 (tumour size-lymph nodes-metastases, TNM) 对肛管癌进行分期是临床分期。评估原发肿瘤的大小。T4期肿瘤也需评估局部组织结构的侵袭情况,例如阴道、尿道或膀胱等。也存在一些其他特征,但并不影响肿瘤分期。

肛门癌的T分期(基于原发肿瘤大小)

  • Tis - 原位肿瘤

  • T1 - 肿瘤最大径≤2 cm

  • T2 - 肿瘤最大径>2 cm 但≤5 cm

  • T3 - 肿瘤最大径>5 cm

  • T4 - 肿瘤为任意大小,但侵袭邻近组织。

肛门癌的 N分期

  • N0 -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 N1 - 转移至直肠旁淋巴结

  • N2 - 转移至一侧腹股沟和/或骨盆区域的淋巴结

  • N3 - 转移至直肠旁及腹股沟或骨盆区域淋巴结,或双侧腹股沟或骨盆区域淋巴结。

肛门癌 M分期

  • M0 - 无远处转移

  • M1 - 有远处腹腔内脏转移或淋巴结转移。

肛门癌的分期

  • 0 期 - Tis、N0、M0

  • I 期 - T1、N0、M0

  • II 期 - T2-T3、N0、M0

  • IIIA 期 - T4、N0、M0,或 T1-T3、N1、M0

  • IIIB 期 - T4、N1、M0,或 T1-T4、N2-N3、M0

  • IV 期 - T1-T4、N0-N3、M1。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